1706 年 1 月 17 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北美洲英属北美殖民地马萨诸塞湾省的波士顿奶街。他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清教移民家庭,父亲乔赛亚・富兰克林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印染匠,同时经营着肥皂和蜡烛生意,以此维持着一大家子的生计。乔赛亚与两任妻子共育有 17 个子女,本杰明排行第 15。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家庭虽算不上赤贫,却也与富足相去甚远,所以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平凡与艰辛。
尽管家境普通,但富兰克林从小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学习天赋。1714 年,年仅 8 岁的富兰克林进入波士顿文法学校学习,在学校里,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了无奈,仅仅一年后,由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父亲不得不做出让富兰克林退学的艰难决定,这也意味着他短暂而美好的正规教育生涯戛然而止。
离开文法学校后,富兰克林进入乔治・布劳内尔英语学校读二年级,学习非古典课程,试图从另一条路径获取知识。但他最终还是回到家中,跟随父亲学习制造蜡烛和肥皂的手艺。这段时光,对许多孩子来说或许是枯燥乏味的,但富兰克林却从中培养了耐心、细心和坚韧的品质,这些品质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手艺的间隙,富兰克林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拓宽自己的视野。
1718 年,命运的转折再次降临。富兰克林的哥哥詹姆斯从事印刷生意,他看到了弟弟身上的潜力和对知识的热爱,便决定让 12 岁的富兰克林到自己的印刷铺当学徒。这一决定,无疑为富兰克林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印刷铺里,富兰克林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文字,他不仅学会了排版、印刷等手艺,更重要的是,他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中,每天与文字为伴,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他利用工作之便,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汲取灵感,学习写作技巧,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富兰克林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探讨人生理想。这些朋友的思想和见解,对富兰克林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思维更加开阔,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也让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 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社会做出贡献。
崭露头角,声名鹊起在哥哥詹姆斯的印刷铺里,富兰克林一边努力学习印刷技术,一边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当时詹姆斯创办了《新英格兰报》,这是北美殖民地第一份完全独立的报纸。富兰克林在排版之余,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从中汲取着写作的灵感和技巧。渐渐地,他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渴望自己的文字也能出现在这份报纸上,与读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1722 年,机会终于来了。富兰克林以 “塞伦斯・杜古德” 为笔名,创作了一系列文章,并匿名投稿给《新英格兰报》。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现象、文化教育、道德伦理等多个领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犀利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批判。这些文章一经发表,便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对这位神秘的 “塞伦斯・杜古德”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猜测他究竟是何方神圣。
詹姆斯和其他同事们也对这些文章赞不绝口,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这些文章竟然出自年仅 16 岁的富兰克林之手。富兰克林从这些文章的成功中获得了巨大的鼓舞,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继续以 “塞伦斯・杜古德” 为笔名,为《新英格兰报》撰写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富兰克林卓越的写作才华,也开创了美国幽默文学的先河,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在写作领域崭露头角,富兰克林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不再满足于在哥哥的印刷铺里按部就班地工作。他渴望更广阔的天地,渴望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思想,于是,他开始计划离开波士顿,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1723 年,17 岁的富兰克林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哥哥的印刷铺,踏上了前往纽约的旅程。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在纽约,他四处寻找工作,却处处碰壁,始终未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差事。
但富兰克林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继续前行。不久后,他来到了费城,这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初到费城的富兰克林,身无分文,饥肠辘辘,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在费城的街头四处奔波,寻找工作机会,终于,在印刷商塞缪尔・凯默的印刷所里,他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尽管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微薄,但富兰克林却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努力工作,虚心向同事们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印刷技术和业务能力。
在费城的日子里,富兰克林逐渐站稳了脚跟,他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赞赏。1729 年,富兰克林收购了《宾夕法尼亚报》,并凭借着自己卓越的经营才能和独特的编辑理念,将这份报纸打造成了各殖民地读者使用最广泛的报纸之一。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宾夕法尼亚报》不仅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新闻和资讯,还注重文章的质量和深度,经常发表一些具有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的评论文章,深受读者喜爱。
除了经营报纸,富兰克林还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头脑。他创办了自己的印刷所,承接各类印刷业务,凭借着精湛的印刷技术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同时,他还涉足出版领域,出版了许多书籍和小册子,其中包括他自己创作的本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活常识、道德箴言等内容于一体的年度出版物《穷理查年鉴》。
凭借着在印刷、出版和新闻领域的杰出成就,富兰克林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声誉,成为了费城乃至整个北美殖民地备受瞩目的人物。然而,富兰克林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的目光始终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他的心中有着更高的追求和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和领域,涉足科学、政治、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更加辉煌的篇章。
投身科学,探索真理在富兰克林的众多成就中,科学领域的贡献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对科学的热爱,源于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18 世纪中叶,电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关于电的现象和本质的问题,都困扰着当时的科学家们。富兰克林在偶然间接触到了电学知识后,便被这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领域深深吸引。当时,人们对电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只知道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但富兰克林并不满足于这些表面的观察,他想要深入探究电的本质和规律。
为了进行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在自己的家中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购买了各种实验设备和材料,开始了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探索之旅。
他的实验方法独特而大胆,常常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例如,在研究雷电与静电的关系时,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设想:雷电是否就是一种大规模的静电放电现象?为了验证这个设想,他进行了一项举世闻名的实验 —— 风筝实验。这个实验成功地证明了他的设想,即雷电就是一种大规模的静电放电现象。
风筝实验的成功,不仅让富兰克林在科学界声名大噪,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电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推动了电学理论的发展。基于对电的深入研究,富兰克林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电学理论和概念,例如电荷守恒定律、正电和负电的概念等等。
除了在电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富兰克林还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在进行电学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建筑物在雷雨天气中极易遭受雷击,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发明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的发明创造并不仅限于电学领域,他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例如,他发明了双焦镜、富兰克林壁炉等
富兰克林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对他的评价:“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富兰克林在科学和政治领域的卓越成就,也深刻地体现了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涉足政治,追求独立富兰克林在科学和商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他始终关注着北美殖民地的政治局势,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和政治活动中。
18 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对殖民地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颁布了一系列不合理的税收政策,如《糖税法》《印花税法》等,严重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这些政策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他们纷纷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英国统治的抗议。富兰克林作为殖民地的杰出代表,深刻认识到了殖民地人民的困境和需求,积极投身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
1754 年,富兰克林作为宾夕法尼亚专员出席了奥尔巴尼会议。这次会议聚集了七位殖民地代表,旨在恢复与易洛魁人的同盟,并安排共同防御边疆,抵御法军的侵略。在会议上,富兰克林提出了著名的《奥尔巴尼联盟计划》。该计划主张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共同处理外交、军事和税收等事务。虽然《奥尔巴尼联盟计划》最终未能得到实施。但这一计划的提出,为后来美国的独立和建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1757 年,富兰克林肩负着北美殖民地人民的重托,作为殖民地和英国的协商代表,出使伦敦。他的使命是游说英国政府,争取殖民地的权益,缓和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伦敦期间,富兰克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外交才能和智慧,与英国政府的官员们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和周旋。他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向英国政府阐述了殖民地人民的诉求和愿望,希望英国政府能够取消不合理的税收政策。然而,英国政府对殖民地人民的诉求置若罔闻,继续推行高压政策,这让富兰克林深感失望。
在出使伦敦的过程中,富兰克林逐渐认识到,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只有通过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于是,他开始坚定地支持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并积极为独立运动出谋划策。
1775 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富兰克林被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与起草了《邦联条例》,为美国的建国奠定了法律基础。
1776 年,是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大陆会议一致通过任命富兰克林为起草《独立宣言》的委员会成员。《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的重要标志,它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国的独立和自由。在起草《独立宣言》的过程中,富兰克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他以简洁明了、铿锵有力的语言,阐述了美国独立的原因和意义,表达了殖民地人民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定信念。《独立宣言》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富兰克林还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 —— 出使法国,争取法国的支持和援助。当时,美国的实力相对较弱,而英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支持,美国很难在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因此,争取法国的支持,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法国期间,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法国政府的官员们进行了多次会谈,向他们介绍美国独立战争的情况,争取法国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同时,他还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美国的独立理念和价值观,赢得了法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在富兰克林的努力下,1778 年,法国与美国签订了《美法友好商务条约》和《美法同盟条约》,结成对初生美国来说非常重要的法、美军事同盟。
1783年9月,富兰克林代表美国与英国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北美十三州独立。
富兰克林回国后,被选为宾州州长,由于深受全州人民的爱戴,他连任了三年。
1787年,已经退休且年满81岁的富兰克林带病出席了美国制宪会议,富兰克林由此成为唯一同时签署美国三项最重要法案文件(《独立宣言》《1783年巴黎条约》《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建国元勋。
与世长辞1790年,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溘然逝去,享年84岁。他死后,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葬礼,两万人参加了出殡队伍,码头上船只下半旗,教堂钟楼里哀钟长呜,礼炮齐鸣以示致敬。他也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当过总统却被印在美元上的男人。
2006年,美国《大西洋月刊》评选他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6名。
在这个躺平与内卷齐飞的时代,富兰克林的故事就像一碗超级鸡汤:出身不重要,学历不重要,只要你够拼够狠够自律,照样能从穷屌丝逆袭成人生赢家!所以别再抱怨命运不公了,赶紧向这位 18 世纪的斜杠青年看齐吧,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