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朝鲜劳动党第八届九中全会作出重大决议,将北南同族同质关系重新定义为朝韩敌对交战国家关系。这一变化,我们简称为“北南变朝韩”,标志着朝鲜官方叙事中的根本性转变。
2024年1月15日,金正恩在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发表施政演说,详细阐述“北南变朝韩”的政策意图,并提出一系列修宪建议,包括在宪法中首次加入领土疆域主张表述。他甚至当场下令拆除象征民族统一的平壤统一门,即“祖国统一三大宪章纪念碑”,以示彻底摒弃过去的统一叙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此后有关修宪的事情便被搁置,官方对此保持沉默。即使到了2024年6月召开的劳动党第八届十中全会,仍然只是强调要“积极修宪”,而未有实质性进展。
到了2024年9月15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于10月7日召开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修宪议程。这一消息引发外界期待,普遍认为金正恩在1月15日提出的修宪建议终于要得到落实。
然而,2024年10月7日至8日的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一次会议召开后,外界大跌眼镜——会议确实通过了修宪议案,但修改的内容仅涉及“劳动年龄和选举年龄”的调整,而对于朝韩关系和领土主张只字未提。这种结果让外界困惑不已,甚至认为金正恩此前的表态可能只是策略性试探。
尽管修宪未触及朝韩关系,朝鲜政府却在随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进一步加剧朝韩紧张局势。例如,朝鲜炸毁了连接朝韩的公路和铁路,强化边境要塞化,意图“永久封锁朝韩边境”。此外,“韩国无人机入朝”事件的发生,更加吸引了外界关注,使得朝韩关系骤然紧张。然而,真正吊诡的事情发生在2024年10月16日——朝鲜国防省发言人发表声明称,朝军在边境采取的军事行动,完全是依据“把大韩民国规定为彻底敌对国家的共和国宪法要求”而进行的。换句话说,朝鲜宪法关于“北南”的部分已经被修改为“朝韩”,只是官方未公布修订后的宪法全文。
接下来,2024年10月24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召开第33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该法案的颁布明显滞后于此前对国歌歌名和歌词的修改,属于后期补充调整。作为宪法的下位法,《国歌法》的制定与颁行,进一步印证了朝鲜宪法中关于“北南”叙事已经被修改,只是外界至今无法直接看到修订后的宪法文本。甚至朝鲜政府官网上的宪法链接仍然无法打开。
时间来到2024年12月5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将在2025年1月22日召开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二次会议,并明确列入修宪议程。这一消息再度引发外界期待,但由于之前的经历,期待程度有所降低。
到了2025年1月22日至23日,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二次会议如期举行,也如预告那样修订了宪法。然而,这次修宪的内容依旧未涉及朝韩关系或领土问题,而是将中央法院、中央检察院改名为“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使其名称与国际接轨。这表明朝鲜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向“正常国家”方向迈出了一小步,但外界所期待的更大变革依然未见踪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会议上,金正恩并未出席,也未发表施政演说,这与外界此前的预测完全不同。整个会议波澜不惊,最终平淡收场。金正恩再次展现了其“神鬼莫测”的政治风格,令外界观察者措手不及。
要理解金正恩的决策逻辑,必须首先问一个“为什么”。
笔者认为,之所以至今未正式公布关于朝韩关系的修宪内容,很可能是因为金正恩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无论是2024年10月还是2025年1月公布相关内容,都可能进一步激化半岛局势,甚至影响朝鲜的内部稳定。因此,金正恩选择保持低调,暂时不对外正式公布修宪内容,而是采取“捂着盖着、千呼万唤不出来”的策略。同样的道理,他没有在会议上发表施政演说,也没有详细阐述劳动党八届十一中全会制定的2025年度内外政策,说明朝鲜目前面临的国际和地区局势仍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金正恩选择继续维持战略模糊,静观其变,在形势进一步明朗后再做出应对。
2025年1月23日的《劳动新闻》虽然用整整四个版面报道了最高人民会议的相关内容,但无论是新任内阁总理朴泰成的就职宣誓、其提交的首份内阁工作报告,还是2024年财政决算、2025年财政预算案,甚至最高人民会议各专门委员会的人事调整,均是套话、空话与程序性调整,缺乏实质性内容。相比之下,劳动党八届十一中全会新闻公报释放的信息量反而更多。
这一切都让人想起鲁智深的那句名言——“淡出鸟来!”金正恩的策略依旧充满神秘感,外界很难真正窥探其真实意图。但可以肯定的是,朝鲜的宪法已经发生了变化,只是金正恩选择以低调、渐进的方式推进,而非一次性掀起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