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第一雄峡,长治八泉峡。

鲁荣的视界 2025-04-08 18:35:02

八泉峡景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大峡谷镇,原名“八道水”,因峡谷中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而得名。景区内有门楼景观、峡谷景观、索道景观和步道景观四大游览区域,主要景点36处。

八泉峡被称为“太行第一雄峡”,雄居太行山大峡谷中段,面积24.11 平方公里,最低海拔 600 余米,最高海拔 1400 余米,最大落差约1100 米,南起桥上村古桥,北至石子河畔, 东赴梯脑山脉,西连石河沐山脊。

距今25亿年以前的太古界,形成了古老的花岗片麻岩。距今12亿年前中元古时期,在滨海地带沉积了紫红色的石英砂岩。距今5亿至4亿多年的寒武—奥陶纪,形成了石灰岩和白云岩,当时这里是典型的陆表海环境,有利于生物生长和碳酸盐沉积。

在形成上述岩层之后,区内又历经了多期次的大地构造运动,在这些岩层中产生了多组宏大而垂直的构造节理,成为大峡谷形成与演化的导控因素。

距今2500万年的新近纪以来,区内地壳迅速抬升。岩层垂直节理处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山涧洪水浸蚀下,形成破碎带,破碎带进一步分化,形成峡谷。

距今15万年的晚更新世以来,区内升降运动明显增强,山顶受季节性暴雨冲刷形成峰丛,山涧洪水沿着这里多组方向节理、裂隙迅速下切,形成峰回路转、蜿蜒曲折的嶂谷景观。

八泉峡景区的峡谷地貌显著,峡谷呈南北走向,全长13公里,最低海拔600余米,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大落差约1100米,谷深壁峭,两侧山峰陡峭,绝壁对峙,峡谷宽度变化较大,最窄处仅3米,谷底狭窄幽深,多呈“V”字形。 

拥有距今12亿年至2.05亿年的华北地台古陆块,出露的地层以寒武系为主,还有元古界长城季红砂岩,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石灰溶岩、页岩等,不同岩层相互叠置,记录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

八泉峡景区水体景观丰富流域面积60.33平方公里,泉源300余处,飞瀑30余条,形成了高峡平湖、悬流滴翠等独特景观。

湖水碧绿如翡翠,在高山峡谷间蜿蜒流淌,仿佛一条灵动的玉带。游船驶过,泛起层层涟漪,浪花飞溅如白鱼跃水,两岸绝壁如削,对峙高耸,雄伟壮观,山的巍峨与水的柔美在此完美融合。 

八股清泉如玉链般从悬崖峭壁上飞泻而下,跌落于盘石之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如琵琶独奏,在山谷中回荡。阳光洒下,水珠折射出五彩光芒,宛如一幅流动的珠帘。

在八泉峡的峡谷中,同一河床间依次出露元古界长城季红砂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系石灰溶岩、页岩等三大古岩层,它们如同历史的书页,层层叠叠,记录着远古海洋生物漫长的进化史,展示着地球变迁的沧桑历程。

石灰岩在长期的风化、溶蚀作用下,形成了众多岩溶地貌景观,如壶穴洞天,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的凹坑状地貌,还有溶洞、天生桥等景观。

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形成了一个个凹坑状的壶穴,集中分布在跌水的陡坡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这些壶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见证了岁月的洗礼和水流的力量。 

八泉之心是由两座山峰环抱形成的爱心形状,巧妙地镶嵌在山水之间,从特定角度望去,蓝天为背景,山峰为轮廓,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爱心”画卷,给人带来浪漫而温馨的感觉,成为了八泉峡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景区内山峦叠翠,奇峰罗列,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仿佛要刺破苍穹;有的似巨人屹立不倒,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还有的像各种灵动的动物,栩栩如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游客可以乘坐长达2900米的拐弯索道,仿佛在空中漫步,可俯瞰八泉峡的全貌。连绵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蜿蜒的峡谷尽收眼底,如同在欣赏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那种震撼的视觉体验让人陶醉其中。

沿着3880级台阶和5000余米长的崖壁栈道前行,能近距离感受峡谷的险峻与秀丽。百丈天梯陡峭程度堪比华山,云崖栈则挂在悬崖之上,飘忽在云间,连接着各个景点,让人在行走间领略八泉峡的独特魅力。

八泉峡大门,建筑风格采用平顶、斗拱、梁架等元素,依据八泉峡之“八”字,采用大柱横斜的“八”字,彰显八泉峡与日月同辉、天地共存,台阶四层共34个台阶,有步步登高之意。

北天门,是一道天然门坎,形如巨大的门户,耸立峰巅,与南天门南北对峙,拱高22米,跨度25米,是古溶洞因构造抬升,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残留的局部溶洞。

八泉峡景区先后荣获“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最美峡谷”等诸多荣誉,被称为“世界级极品旅游资源”、“太行第一雄峡”。2020年1月,八泉峡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