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聚焦冰川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达古冰川高端学术论坛召开

展优玩转旅游 2025-03-17 05:23:35

引言:2025年3月15日一18日,达古冰川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成都开幕。此次论坛旨在汇聚全球冰川与气候专家,共同探讨冰川保护与气候应对问题,共同开启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世界冰川日、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活动。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主席、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110名冰川保护专家、人士参加会议。

专家学者还深入达古冰川进行了实地考察,举办了“让冰川退烧”倡议。

以冰川为镜,照见责任;以行动为笔,书写未来。

2025年3月16日,国际冰川学术界的目光聚焦四川成都——“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达古冰川国际高端学术论坛正式开幕。来自中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美国、英国、冰岛、挪威等十余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冰川保护的科学挑战、政策应对及国际合作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冰川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联合主办,并获得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WGMS)、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等机构的支持。论坛旨在响应联合国“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倡议,推动冰川研究与保护实践的全球合作。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冰川保护挑战

开幕式上,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主席Liss Marie Andreassen教授、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院士、四川达古冰川管理局局长王刚等嘉宾致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全球冰川正处于加速消融的临界点,加强科学监测、推进国际合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达古冰川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王刚致辞)

会议通过主旨报告、特邀报告、让“冰川退烧”倡议活动和达古冰川野外考察等形式进行。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主席Liss Marie Andreassen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从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及挪威的角度,分析全球冰川消失的情况;秦大河院士和姚檀栋院士分别围绕冰冻圈科学现状及未来发展、亚洲水塔失衡的冰川驱动和影响及科学应对作大会主题报告。大会还组织了15个特邀报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青藏高原冰冻圈快速变化、中亚冰川与水资源、国际视角下的冰川保护、地球工程技术在冰川保护中的应用、冰冰川灾害和冰雪旅游发展等开展了深入研讨,并针对“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2025 -2034年)具体举措和方案进行交流、讨论。

(达古冰川管理局副局长黄仕海做专题报告)

冰川不仅是地球的“无声警钟”,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指示器。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冰川与气候领域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及国际组织代表,旨在共同探讨冰川保护与气候应对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本次论坛积极响应联合国“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决议,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搭建冰川保护的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论坛还发起了“让冰川退烧”倡议,通过冰川实地保护示范和公众科普体验,增强全球冰川保护行动的公众参与度。

达古冰川:全球冰川保护的典型示范

达古冰川作为中国最东缘、纬度最北的海洋性现代山地冰川,达古冰川因其与四川成都的近距离和便捷的交通,成为冰川科研与生态旅游的理想示范地,在全球冰川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自2020年开展全国首次“冰川盖被子”实验以来,冰川保护材料和科研技术不断升级,冰川消融减缓厚度由1米提升至2.3米,保护效果日益显著。今年,达古冰川将继续深化冰川保护实验,并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为全球冰川保护提供示范案例。

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处于青藏高原东部的现代山地冰川作用中心区,保护区面积达632平方公里,旅游区规划面积210平方公里。作为中国纬度最北的海洋性山地冰川,达古冰川形成于第四纪冰河时期,已有约200多万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最年轻的冰川,也是最易接近的冰川之一,被誉为“最近的遥远”。这里是一个集冰川雪山、彩林红石、湖泊草甸、藏族文化、红色文化及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景区提供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红叶和冬季冰雪的天堂等四季旅游产品,且具有长达10个月的冰雪旅游期,是阿坝州九大旅游品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古冰川保留了丰富的冰川地貌,如角峰、刃脊、冰川U型谷、鲸背石等,其中鲸背石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珍贵。此外,景区内栖息着153种野生动物,包括川金丝猴、扭角羚、金雕等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态系统完整,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自2010年起,达古冰川吸引了超过180万游客,成为中国少数几个以冰川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23年,景区游客人数突破25万,同比增长140.61%,收入达到7246.3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2.91%。

达古冰川深化科研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2025年是达古冰川持续开展冰川保护实验的第6个年头。在过去六年里,达古冰川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机构深化合作,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古冰川旅游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并推动了黑水县冰川保护人才港及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与此同时,达古冰川还与十余所高校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冰川科研与人才培养。

在冰川保护方面,自2020年起,达古冰川与相关科研机构联合实施了冰川覆盖实验,成功保护了超过1000平方米的冰川,减缓了2~5米冰层的消融。自2023年以来,达古冰川已开展10余次造雪设备调试工作,为未来大规模人工造雪保护冰川奠定了技术基础。

通过持续的科研合作与创新,达古冰川不仅在保护全球冰川资源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冰川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经验。

“研学之州”战略与冰川保护研学旅游的创新融合

阿坝州委提出的“研学之州”战略,旨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地方文化、自然景观与教育实践结合,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养。通过结合冰川保护与研学旅游,阿坝州打造了以冰川科研为核心的研学基地,既为游客提供科普体验,也为青年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支持。

达古冰川管理局与西北院合作,组织了多次具有教育意义的研学活动。2020年至2024年,西北院在达古冰川开展了超过20次的培训,内容涵盖冰川监测、保护与人工增雪等领域,加强了本地人才培养。

特别是在冰川保护研学方面,达古冰川管理局与西北院、香港纬利公司共同发起了“让冰川退烧”研学团活动,吸引了来自香港的300余名学生和家长参与。通过参观气象站、冰川地貌探险、雪坑采样等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冰川变化和保护的科学原理,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也推动了阿坝州“研学之州”的建设,成为冰川保护与研学旅游相结合的创新示范。

达古冰川助力全球冰川保护行动

2022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77届会议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Glaciers’ Preservation),并将每年3月21日设立为世界冰川日(World Day for Glaciers)。2024年8月,联合国大会再次通过决议,宣布2025-2034年为“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the Decade of Action for Cryospheric Science),旨在提升全球对冰川在气候系统与水文循环中关键作用的认知,并应对冰川加速消融的紧迫挑战。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深化了中国与国际冰川保护的合作与政策对话,为全球冰川保护行动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论坛展现了达古冰川在冰川科研与生态旅游双示范地建设上的积极探索,推动冰川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未来,达古冰川管理局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全球冰冻圈科学研究提供中国力量,助力冰川永续保护。

2025年3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冰川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香港纬利绿色生活有限公司、瑞士艾米龙表协办的“让冰川退烧”- 达古冰川论坛倡议,将在达古冰川景区举行。在活动的最后,所有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及国际组织代表将前往达古冰川景区,参与“让冰川退烧”公众倡议活动,并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推动冰川保护行动的落实。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