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了营救钱学森,中国做出的举动,大到令美国都不得不答应!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不过很少有人清楚他回国时遭遇了何种艰难险阻。1955年深秋的一个早晨,“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慢慢靠岸,站在甲板上的钱学森朝着祖国的方位望去,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但是,就在他快要踏上回国之路的前一晚,一封神秘电报的多次警示,揭示出这场“营救行动”暗藏的惊险情节。为了能让这位“抵得上五个师”的科学家顺利回国,新中国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在中美双方的较量中,周恩来总理施展了何种令人惊叹的外交策略?美国为何最后只能同意放人?这所有的一切,得从1950年他被强行阻止登机的那一刻讲起……
一、以学报国:少年钱学森的志向征程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之父,不过很少有人了解他的求学经历竟然和一本《天工开物》有着关联。1911 年,钱学森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诞生。他的父亲钱均夫在江南制造局工作,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名门望族出身。有一天,才八岁的钱学森在父亲的书房中找到了一本《天工开物》,这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关于农工技术的著作,把这个喜欢钻研的少年牢牢地吸引住了。
1929 年,钱学森成绩优异,顺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当时交大的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叶恭绰,他很欣赏钱学森的天分,专门给他设置了航空工程的选修课程。有一回,碰巧叶校长给钱学森引见了一位来校的外国专家。而这位专家,就是日后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西奥多·冯·卡门教授。
在交大学习的时候,钱学森的一项小发明引发了很大反响。他跟同学们一块儿设计出了一种新式的铁路转向架,此设计不但得到了学校的奖励,而且被铁路部门所采纳。1934年春,经由叶恭绰的举荐,钱学森取得了庚子赔款留学的资格。
1935年的秋季,抱着为祖国效力的志向,钱学森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短暂的学习后,他去往了加州理工学院。就在这儿,他又和冯·卡门教授碰面了。
大家都觉得钱学森是冯·卡门最为得意的门生,然而他初到加州理工的时候,连实验室的门都没法进。那时有个规定,每一个新生都得经过严格的考查,合格了才能进实验室。钱学森每天早晨五点就起来,在图书馆从早学到晚。过了三个月,他不但顺利通过了考查,而且在一次课堂展示里,提出了有关空气动力学的新看法,这让冯·卡门深感惊讶。
1936年的某天下午,冯·卡门在批改论文时,看到钱学森的一篇作业里有一种特别的计算方式。这一方式后来被称作“卡门 - 钱方程”,并成为空气动力学的关键理论依据。从那以后,钱学森就成了冯·卡门颇为满意的学生,他们师徒俩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合作探究之旅。
1939年,钱学森拿到了航空学与数学的硕士学位。过了两年,他凭借特别出色的成绩取得了航空学与数学博士学位。在这段时间里,他发布了不少重要的论文,当中有很出名的“火箭弹道计算方法”。可是,当他的学术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时候,一个意外情况的出现,使他坚定了要尽早回国的想法。
1945 年 8 月,钱学森从报纸上得知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轰炸的事儿。在这时候,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中国得有自家的国防科技实力。打这儿起,他就着手准备回国的事,可等着他的,却是一段漫长的艰难时光……
二、被囚禁与受折磨:美国的肆意阻拦
1950年8月,在洛杉矶国际机场,钱学森和他的妻儿正打算登机回祖国,谁知,一伙穿着便装的FBI探员猛然间把他们给围住了。既没逮捕令,也没任何说明,钱学森就这么被强行带离了机场,给关进了一个还不到十平方米的审讯室里。
这场毫无来由的拘捕是基于一项子虚乌有的指控。美国联邦调查局宣称在钱学森的办公室找到了“机密文件”。然而,这些被说成是机密文件的东西,其实是他1945年于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时的公开研究材料。尤为荒唐的是,FBI还指责他和“共产党组织”有关联,原因仅仅是他曾参加过几回中国留学生的学术研讨会议。
在接下来的十五天中,钱学森被悄然转运到了加州海岸旁的圣克莱门特岛。在这个和外界隔绝、处于军事管制的区域内,美方持续对他进行审讯。审讯者使用了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强光照射、低温冷冻之类的办法。在此过程中,他们不停地追问火箭技术的具体内容,还有他和中国科学界的关联状况。
在钱学森遭到关押的时候,他的妻子蒋英在朋友的协助下到处奔波。她接连去找了好几位加州的律师,然而都遭到了委婉拒绝。最终,她寻到了洛杉矶的华人律师李永明。李永明承接了这个难办的案件,紧接着就向法院递交了人身保护令的申请。
然而,美方给出了一个极为严苛的保释条件:要15000美元的保释金。在1950年,这可是个巨额数目,差不多是普通美国家庭十年的所得。让人更为恼火的是,就算把保释金交了,钱学森也得在严密监控下行动,且每周都得去联邦调查局报到。
钱学森总算被释放时,他瘦得都快没人样了。原先体重有160磅呢,结果硬是掉到了还不到120磅。他的右手由于长时间被铐着,导致出现神经性损伤,连简单写个字都费劲。而让人更发愁的是,美方在他被释放后做出了特殊的安排。
FBI安排了四名特工,一天二十四小时轮流对钱学森一家进行监视,他家的电话被监听,信件被查看,哪怕去超市买东西都有人跟着。这些特工还多次“碰巧”在他女儿的幼儿园周边出现,这般无声的恐吓使得整个家都陷入了恐惧当中。
1953年的春天,中国驻日内瓦的外交人员留意到了一个貌似平常的意外情况。钱学森在一封家书中表示自己“近来老是感冒”。这个不太寻常的细节很快就被呈报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恩来总理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认为这或许是一个求救的讯息。没过多久,中国政府展开了一连串的秘密营救行动。
这五年的囚禁,对钱学森个人来说是极大的折磨,也凸显出美国在人才争夺上的疯狂。可美国没想到,这般极端行为反倒让钱学森回国的念头愈发坚定,还使得中国政府在外交上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
三、精妙互换:周恩来的卓越外交才智
当时的状况是,那些美国飞行员多数是在朝鲜战争时被俘虏的。这里面有好几位是美国著名军事家族的后人,他们的家人通过多种途径给美国政府施加压力,想把亲人接回美国。周恩来恰恰看准了这一情况,机灵地将此作为一个交换的条件。
同年10月,周恩来再度派出一个特别的谈判小组。这小组由三位外交官构成,从表面看,是探讨在华美国人员的遣返事宜,可实际上却暗暗传达了这样一个消息:要是美方一直阻碍钱学森回国,那中方或许会向其他国家谋求技术援助。
1955年初,一个关键的转折来临了。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处接到了美国国务院发来的一份非正式咨询函。美方表示,要是中方能确保21名美国飞行员平安归来,他们就愿意“再度思考”钱学森的事情。周恩来迅速把握住这个契机,给出了更为详尽的交换计划。
方案的细节很是考究。其一,中方应允分批次释放美国飞行员,不过条件是美方得同时减轻对钱学森的监控力度。其二,中方保证这些飞行员能够携带个人物件以及日记,这一点着实让美方心动,毕竟这些日记里或许存有珍贵情报。其三,中方还宣称愿意给这些飞行员出具体检报告,以此表明他们在华期间获得了人道主义对待。
1955年5月,在日内瓦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秘密会谈。中美双方的代表于一位中立国外交官的见证之下,确定了最终的交换事宜细节。这场会谈持续了足足三天,在此期间,周恩来多次以电报的形式下达指示,让谈判人员在细节方面既要据理力争,又得给对方留出一定的余地。
在这场谈判里,最为精彩的当属时间节点的设定。周恩来专门挑了9月初当作交换的时间。选这个时间是很有门道的:其一,是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其二,是为了保证钱学森可以平安到达香港。正因如此,中方特地在香港安排了一支秘密队伍,专门负责接应钱学森。
在整个营救行动中,周恩来彰显出了卓越的外交才智。他既未在国际上公然向美方施加压力,也未做出有损国家尊严的退让。而是凭借精妙的筹码设定以及精心的谈判规划,最终促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换。
四、惊险万分:回国途中的潜在危机暗潮涌动
1955年9月17日一大早,一辆不怎么起眼的黑色轿车停到了钱学森在帕萨迪纳的家门前。车里除了钱学森他们一家三口外,还有两个美国司法部的人。这看上去挺平常的一个场景,实际上可没那么简单。就在头一天晚上,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处通过特别的途径接到了一个警示:钱学森动身的时候,可能会有人给他制造麻烦。
为了做到毫无差错,周恩来专门下令在香港、日本等地设置了多种接应办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旧金山码头的安排。从表面来看,钱学森会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从旧金山启航,但实际上中方在码头准备了三艘外观毫无差别的船只,真正要乘坐的那艘邮轮到了最后时刻才得以明确。
在去往旧金山的途中,钱学森他们遇到了首个意外状况。在离码头大概50公里的地方,有一辆卡车猛然间失去控制,险些就和他们的轿车撞上了。好在司机迅速躲开了,不过这个小风波使得随行的中方暗哨变得格外警觉。后来经查明,那辆卡车的司机跟一个反共组织关系紧密。
到了码头后,出现了一桩奇怪的事儿。负责检查行李的海关人员非得对钱学森的箱子开展“特殊检查”。这一检查耗费了整整四个钟头,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想要往他的行李里塞进一些让人怀疑的文件。好在中方提前安排了一名华裔律师在那儿,很快就阻止了这个行为。
在登船前的那最后一刻,最为凶险的状况发生了。一伙自称为“反共志愿者”的人猛地冲进候船区域,想要阻拦钱学森登船。他们举着标语,大声呼喊着口号,当时的场面极其混乱。恰在此时,预先埋伏在码头的几位中方人员机灵地营造出一个幌子,把这些人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去,而真正的钱学森一家人则从另外一条通道悄悄地登上了船。
“克利夫兰总统号”出发后,危机并未消除。在横跨太平洋的行程里,船上起码出现了三次让人觉得可疑的情况。头一次是船舱毫无预兆地没电了,第二次是有人想要闯进钱学森的房间,第三次是船上的无线电系统不知怎么就出了故障。这些事件全都被船长写进了航海日志当中,然而直到现在,真相依旧是个未知数。
最为惊险的一幕出现在抵达日本横滨港之际。当地警方意外接到一则匿名报警,说船上存有爆炸物品。此消息致使警方展开了长达六个小时的全面检查,所有乘客均被责令临时离船。不过,中方事先获取了相关情报,在横滨港部署了一支能力出众的队伍,他们装扮成港口工作人员,助力钱学森一家平安地化解了这场危机。
终于,1955 年 10 月初的一个清晨,“克利夫兰总统号”抵达了香港维多利亚港。钱学森站在甲板上,看到那熟悉的五星红旗时,这场历经数月、行程万里的惊险护送行动才算是彻底结束了……
五、科技兴国:新中国航天领域的奠基者
1955年10月8号,钱学森回到了离别许久的祖国。他带回来的不只是一箱子一箱子宝贵的科研材料,还有那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箭技术学识。到北京后的第三天,他在中南海给周恩来总理仔细讲述了国际航天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
1956 年 2 月,在中央军委的一场秘密会议中,钱学森呈出了闻名的“十年航天规划”。此规划仔细罗列出了从研发探空火箭至推进远程导弹的具体举措。为将这个规划予以落实,国防部特地构建了第五研究院,这乃是新中国首个对导弹技术展开系统探究的机构。
在第五研究院的创立期间,钱学森推行了一连串的创新办法。其一为人才培育机制,他觉得应该把“老中青”相结合,让刚从苏联学成归来的年轻专家和国内的老科学家组合起来。其二是构建了特别的研究模式,也就是“理论 - 设计 - 试验”三合一的科研系统。这一系统其后变成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基础模式。
1957 年春天,中国首个火箭试验场于北京郊区被第五研究院建成。这试验场在选址方面很是讲究,得躲开人口稠密的区域,还得保证试验数据能尽快传回到研究所。就为这个,钱学森亲自领着队伍,在华北平原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考察。
在研发的时候,钱学森着重强调自主创新。那时,苏联表示要帮中国构建导弹工业,可他坚决觉得得走自己的道儿。1958 年,他带领团队顺利造出了中国的第一枚近程导弹。这枚导弹虽说射程仅有 30 公里,然而却是完完全全由中国自己设计并制造的。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苏联将所有专家撤回。在此艰难处境下,钱学森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其一,加速培育本国人才;其二,全力攻克关键技术。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的航天事业踏上了全面自主前行的征程。
1964 年,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来临。由钱学森主导研发的东风二号中程导弹首次试射取得成功。此次试射不但表明中国已然掌握了导弹制导技术,尤为关键的是构建起了一套完备的研制流程。这一流程其后被称作“钱学森工程方法”,并化作中国航天工业的标准作业范式。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钱学森一直处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前沿位置。他加入了东方红一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众多重大项目的研发工作。他所提出的不少科研管理办法,像“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之类的,都变成了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关键理论依据。
在 20 世纪 70 年代,钱学森的工作重点放到了航天技术向民用方面的转化上。他大力促进航天技术在农业、气象、通信等方面的运用。因为他的提议,中国设立了首个民用航天工程研究所,展开了航天技术产业化的摸索。
在美国曾被称作“火箭之父”的这位科学家,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给新中国的航天事业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