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师卫艳茹:从业十几年见各种奇葩事,有人富葬有人开棺取婚戒

流水年华梦 2024-12-14 16:14:18

殡仪馆,被看作是人生的终点,却往往是人性最赤裸裸的展示。生死之间,能有多少真情,又有多少冷漠?这片悲与喜交织的地方,记录着无数让人震惊的瞬间。

2013年,北京大兴区殡仪馆,一场令人唏嘘的告别仪式悄然举行。年轻的姑娘,原本憧憬着披上婚纱,却被命运推向了冰冷的棺木。更讽刺的是,那位本应悲痛的未婚夫竟在仪式后,要求开棺取回那枚23万的钻戒。

这场闹剧并非个例,而是殡葬师卫艳茹十几年职业生涯的缩影之一。这个行业,冷门而晦涩,但也最能看透人心的深浅。谁会想到,一个80年代中期出生的姑娘,会选择这样一条逆风而行的路。

高考失利,数学成绩像跳崖一般拉下了她的前程。当面对复读与专科的选择时,卫艳茹一头扎进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考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这个决定犹如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家庭。

亲人们的反对铺天盖地而来,甚至质疑她将来的婚姻和生活。可卫艳茹看得更远,她认定这条路就业方向明确、饭碗稳固。而唯一支持她的爷爷,给了她莫大的鼓励,称这是"积德行善的事业,需要有人去做"。

这种支持让她在第一天实习时,面对铁路事故中严重损毁的遗体时咬牙坚持了下来。遗体的惨状足以让普通人掉头逃跑,但她硬是学会了每一个清洗与缝合的步骤。每一针每一线,仿佛都是在给自己心里缝上一层坚强的外壳。

这样的工作没有人能完全适应,连续好几天,她在深夜惊醒,泪水浸湿了枕巾。可爷爷的那句话始终在她心中扎根,支撑着她一步步从菜鸟变成了行家。如今,她已是一名专业的告别仪式司仪,成了生命最后一程的摆渡人。

有时候,殡仪馆也是人性百态的舞台。那个富商在儿子被绑匪撕票后,砸下20万只为给孩子办个风光的葬礼,甚至将退回的钱全扔进了火化炉。这是一种愧疚的表达,但金钱真的能弥补生前的遗憾吗?

相比之下,那对老夫妻的告别方式却让人动容。没有奢华的布置,只有颤抖的双手和泛黄的情书,那简单的词句里藏着半个世纪的深情相守。还有那位母亲送别自杀的儿子,平静得让人心疼,她只是希望儿子走得不那么孤单。

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妆容整齐,是对逝者的尊重,一天主持三到九场告别仪式。有人称她是生命的摆渡人,但她更愿意做个记录者,记录每一场告别,记录每一种人性的百态。在殡仪馆,她见过太多所谓的豪华告别,可那些真的代表了对逝者的敬意吗?

简单的耳钉,是她对生命的致敬,她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最温暖的力量。在旁人眼中,她的生活应该沉重不堪,但她却活出了诗意。茶道、书法,这些艺术感的爱好,成为她内心的寄托和慰藉。

正因为每天都在面对离别,她比谁都懂得珍惜当下。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帮助别人好好告别,就是最大的善意"。这份职业或许不够光鲜,却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或许就在每一次认真对待的告别中,找到答案。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职业选择?能不能真正理解她的坚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