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某天晚上将近8点的时候,一个同年入职的哥们突然喊我陪他去楼盘看房。想着晚上没啥安排,就随口答应了。
到了楼盘,这哥们前后看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果断定了户型,把定金一付,合同签了。
当时我们一同从外省毕业后入职中山市某国企才一年多,相识的同事中还没听说过谁有买房安家的打算。他的这一通操作直接把我惊讶到了:买件衣服也得多逛两个商店吧,哪有这么“随意”下定买房的?!
事后,我才开始留意观察房市动态,了解到此时房市有开始升温上涨的态势。
2016年2月底,在确定了房市很可能将持续上涨并凑够了钱的情况下,自己也和当初那哥们一样,在初次去到某小区,看了地段、户型等条件还可以的情况下,不到2个小时就下定买下了人生的第一套房子。
随后的故事是房市果真持续上涨,当初的果断让自己小小的赚了一笔,为今后在广州买房安家打下了基础。
时隔多年,自己曾多次想过,如果那天晚上那哥们没有喊上我陪他一起去看房,我没有因为这事而了解到房市的情况,自己后来会那么果断的买房吗?
大概率不会!而如果当初没有在中山买房,纯靠工资收入,自己大概率也无法在广州买房安家。自己后来的很多选择和人生路径也会完全不同。
一个看似普通的人际交往和影响,很大程度改变了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走向。
工作的前两年,自己负责一项业务在地市分公司的运营。工作原因,会经常与省公司的同事对接、交流。可能因为所负责工作成果还算突出,加上一来二去时常与省公司同事对接、日渐相熟,刚好省公司那边有个空缺岗位,于是在同事的推荐下来到了广州。
刚去到省公司,明显感觉与地市分公司的氛围和行事风格不同。在后来近两年的时间中,面对领导的要求与业务逻辑、事实之间的背离,秉承凡事都有客观发展规律信条下,自己选择了坚持业务逻辑和客观事实。
那时候不懂事,不明白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人情世故。多次坚守业务逻辑和自我判断的结果是给领导留下了性格比较犟的印象,即便后来事实证明自己的判断大多是对的。但在强调服从和唯上的央企内,最终得到的考核和结果都一般。
事情的结果是自己日渐对当时的工作环境感到不适应,对企业文化不认可,最终也促成自己离开了那家公司。
后来想想,同样的事情其他同事肯定也遇到过。很多从地市去到省公司的同事也都会明显感觉省公司及各级领导在一些政策和认知方面与业务逻辑、事实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顺从人际关系逻辑,选择相信、跟随领导想法的大多顺利地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好的考核和结果;坚守客观业务规律和事实的,多半感觉身心疲惫,最终与公司分道扬镳。
就个人而言,两种选择未必有优劣之分。但考虑到人情社会的基本国情、文化传统以及体制内的特点,选择相信以人为准绳的行事逻辑总体来说是更优的策略。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
在被誉为当代中国乡村“史记”的《双面人: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一书中,有个典型的例子。
生于1942年的村民程守义因为读过初中而当过村大队团支书。但由于在60年代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太过激进以及贪污等原因,他的政治生命被提前终止。
没有继续从政的程守义便开始倒腾各种小生意。靠着当团支书与公社及县里干部的人际关系,程守义得以买到当时其他人很难买到的木材等原材料,开始将自己的木工生意慢慢做大,积攒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随后的近20年生意场中,也是靠着之前的各种人脉关系,程守义先后在石材制作、牛羊肉销售及古玩买卖等行当中赚了不少钱。2000年,普通农民出身的他把各类资产变现后手里就有了800多万(相当于现在的4000万)。
很多60、70后的企业家发家的方式也类似,都是和某个相对重要的人物有亲近关系,从而能拿到政策条子、渠道或某种资源。基于此,逐渐把生意做大做强的。
王健林、曹德旺、任正非、王石甚至刘强东、马化腾这些大佬的发家史中,都有某一层特殊人际关系的存在。
纯粹靠个人努力干成大事的人当然也有,比如雷军。但雷军的成功要依靠十分难得的时代契机、行业风口以及极强的个人能力,与王健林之类的大佬相比,雷军式的人物不足前者十分之一。
在大多数场合和情境中,特殊、重要的人际关系往往比某种技能、才能更稀缺而重要。有了这种人际关系,往往意味着有了独特的资源和渠道。
不仅于此,重要的信息、关键的机遇往往也是基于人际关系在小圈子里流传,很多都是直接通过人与人之间对话交流传播的,很少直接去到网上。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往往只会、只愿意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分享相对重要的信息。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人深入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