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2024年12月的冬天,比往年更加寒冷。就在上个周末,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的仪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比这场复兴庆典更令人瞩目的,是一场尴尬且短暂的三方会晤。泽连斯基、特朗普、马克龙这三位背景迥异的领导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却没能找到任何共同语言。短短35分钟的交谈,尴尬得连空气都凝固了。
特朗普的高调风格依旧没有改变,他坦率地告诉泽连斯基:美国换届后,乌克兰别指望还能拿到以前那么多的军事援助。他一边拍着桌子说自己有三份调停计划,一边强调这些计划的核心都离不开一个条件——乌克兰必须承诺不加入北约,并在领土问题上对俄罗斯让步。这番话无疑是当着泽连斯基的面甩了个“冷水脸”,明晃晃地表明,特朗普政府的优先级从乌克兰那里撤退了。
回想起特朗普竞选时曾豪言壮语,称自己若胜选,将在24小时内调停俄乌冲突,许多人当时或许会觉得他过于夸张。如今,他的语气却软了不少,不再喊出那种自信满满的承诺,而是摆出一副“尽力而为”的态度,还不忘自嘲地加上一句:“能力有限。”对比之下,前后的态度变化确实不小。看似是妥协,但细究起来,更像是他的竞选策略——推卸责任同时留有余地,为一旦调停失败找好了退路。
泽连斯基显然对这套说辞不买账。他在三方会谈中言辞强硬,随后更是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回击了特朗普的倡议。他说得很直接:“俄乌冲突不是一句停火就能结束的,这不是签个协议就可以简单收场的事。”这番话,无疑是在正面反驳特朗普那三份“调停计划”的可行性。更刺耳的是,泽连斯基还在12月9日发布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乌克兰自战争爆发以来,已有4.3万名士兵阵亡,战场上累计有37万伤员案例,其中约一半的伤员重返部队作战。这组数据一出,仿佛是在揭露一个血淋淋的真相——这场战争对乌克兰来说,不仅仅是资源与领土的争夺,更是无数鲜活生命的代价。
泽连斯基的态度,无疑是对特朗普立场的一种嘲讽。他暗示特朗普低估了战争的复杂性,甚至直言其所谓的“停火倡议”缺乏保障,仅仅是一些无法落地的空谈。对于泽连斯基来说,停火并不等于和平,一旦没有真正的保障机制,这种停火只会成为冲突再次爆发的导火索。这些话句句犀利,完全不给特朗普留情面。
面对泽连斯基的公开批评,特朗普却选择了沉默。也许他觉得回应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又或许他根本无意再与泽连斯基浪费口舌。毕竟,特朗普在此次会谈中表现出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乌克兰再不是美国的优先项。如果盟国不愿意“支付账单”,他甚至会考虑美国退出北约。对泽连斯基来说,这无疑是一记重拳。因为没有了北约的支持,乌克兰将独自面对俄罗斯的咄咄逼人。这对泽连斯基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警告。
而马克龙,作为这场三方会晤的“东道主”,却在这次交谈中显得无足轻重。他试图在特朗普和泽连斯基之间搭建桥梁,但无论是从现场的氛围,还是从会谈后的结果来看,他的努力显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马克龙一直以来都希望在欧洲事务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然而面对特朗普的强硬和泽连斯基的坚持,他却显得无力,甚至有些局促。
这场会谈,原本被寄予厚望,但从结果来看,恐怕更像是一场政治闹剧。特朗普的调停计划不被接受,泽连斯基的强硬态度难以松动,而马克龙的斡旋能力也受到质疑。在这35分钟里,各方不仅没有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甚至连基本的信任都没能建立起来。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次巴黎会谈其实折射了俄乌冲突的深层困境。美国的态度变化表明,他们正在逐渐调整战略重心,不再愿意无限投入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内部的分歧则进一步加剧了对乌克兰支持的复杂性。而对于泽连斯基来说,他不仅要面对国内日益沉重的战争负担,还要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这一切,无疑让俄乌冲突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战争从来都是摧毁信任的机器,而信任的缺失,正是俄乌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特朗普的调停计划,或许只是他竞选策略的一部分,但泽连斯基的拒绝却反映了乌克兰的现实考量。他们无法对俄罗斯让步,也无法接受一个缺乏保障的和平协议。这场冲突的结局,远未到揭晓的时候。
巴黎的冬夜沉寂而冰冷,圣母院的钟声响起时,或许没人真正注意到这场短暂会谈的意义。但它留下的,不仅是领导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更是对未来局势的巨大不确定性。战争仍在继续,而和平,似乎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