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上海工作几十年,空降云南不足2年升省委书记,造福一方百姓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12-19 11:50:46

2014年,中央在特殊背景下的战略部署陈豪“空降”云南,调任云南省省长。

作为一名在上海工作了30多年的干部,陈豪当时面临云南多重挑战,包括腐败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滞后、民族地区治理难题以及扶贫攻坚任务。

而他以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政策,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云南的发展局面,也在百姓中赢得了口碑。

许多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都会提到他的担当与努力。

上海从政:扎实的基础

陈豪,1954年出生于江苏海门。

他的仕途起点与上海息息相关,从1979年调至上海市静安区果品公司团总支任副书记开始,他的职业轨迹逐渐清晰。

随后,他在静安区委组织部任职多年,历任干部科科长、副部长、部长等职务。

在1995年,他出任静安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1997年起,陈豪进入上海市委系统,担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等职务。

2003年,他出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总工会主席。

可以说,这段在上海的长期积累为他提供了扎实的治理经验。

2003年,陈豪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总工会主席。

这一时期,上海正经历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劳资矛盾日渐显现。

许多劳动者对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的改善抱有期待,而企业则面临市场压力,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议题。

面对这些问题,陈豪把推动集体协商机制作为解决劳资纠纷的重点工作。

他强调,协商不是对抗,而是找到职工和企业都能接受的共同点。

2004年,上海郊区某家电子制造企业发生劳资纠纷,工人因加班时间长、薪酬低的问题与企业产生矛盾。

市总工会介入调解,最终通过协商机制达成了一致,既规范了工时和加班补贴,也帮助企业稳定了生产。

这类典型事件,推动了上海集体协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陈豪的主导下,上海市总工会开始探索区域性和行业性协商模式,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职工提供了更灵活的参考。

许多企业通过协商解决了薪酬待遇、工时安排等问题,既提升了职工的满意度,也增强了企业的稳定性。

截止陈豪任期结束,上海已有7万多家企业签订集体合同,覆盖职工人数达259万。

工会的作用从单纯的职工权益维护扩展到助力社会治理,成为劳资关系协调的中坚力量。

这些实践为全国工会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探索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陈豪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期间,延续了其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

他力主工会改革,提高工会服务能力,加强工会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对于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陈豪的这种立足基层、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为其在干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使他在劳资矛盾复杂的背景下,赢得了广泛认同。

上海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造就了陈豪独特的领导气质:注重细节,敢于创新,坚守底线。

他对地方工作的影响,不只是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更在于他提倡的那些管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对后来的人依然有启发。

从他的经历来看,一个扎根基层的领导干部,只要脚踏实地、善于动员各方力量,就能把地方经验转化成更大的影响力,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民生为本:造福百姓

2014年,陈豪被任命为云南省省长。

云南百姓对“空降”的陈豪初期评价是带有观望的,他如何快速融入云南、解决复杂问题,成为了当地百姓的关注点。

陈豪重点抓的便是脱贫工作,他对云南脱贫工作的直接推进,深受群众欢迎。

云南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扶贫任务艰巨。

陈豪在全省推行精准扶贫,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双轮驱动,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

他主导的扶贫项目实现44万多贫困人口脱贫,9个贫困县摘帽,许多百姓直言:“几十年不敢想的变化,在这几年就实现了。”

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他不仅注重新居建设,还督促发展就业配套,解决搬迁后的生计问题。

一位腾冲的农民表示:“以前我们住在大山里,连水电都不稳定。现在住进新房,还有活计可以干,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陈豪提出,要用交通“打通经济脉络”,把发展云南的交通网络放在优先位置,尤其是打通连接贫困地区的公路和铁路。

他常说,路通了,经济活了,百姓的日子才能好起来。

这些举措让许多云南百姓感受到生活正在一步步改善。但要真正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仅有路还不够。

于是,陈豪将目光投向基层,推动医疗和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

他在调研时,总喜欢直接找百姓聊一聊,听他们的难处,也问问他们对政策的想法。

一次调研中,有村民反映家里孩子小病小痛都得跑到市区,费时费力。

很快,许多山区医院的医疗设备得到了更新,卫生站也在各个村落建了起来。

一位腾冲的村民说:“以前小孩发烧,我都得折腾一天,现在村里的卫生站能看,真方便了。”

这样的变化,让“这个书记确实做了实事”的评价在云南各地流传开来。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事务历来复杂,处理起来尤为细致。

陈豪清楚,尊重地方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才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他走访过不少村寨,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聊生活、问需求。

他的一句“保护文化就是保护发展动力”,被许多人记在心里。

此外,他通过平台与网民互动,虚心听取批评和建议,展现了亲民作风。

他的信念“听百姓的声音,做百姓的实事”,让许多基层群众感到温暖。

同时,云南的绿水青山一直备受关注,他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发展与生态并重,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这与云南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如何守住生态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摆在陈豪面前的一道考验。

陈豪多次强调:“发展不能拿生态换。”滇池、洱海等重要湖泊的污染治理被列为重点任务,严格管控污染源,逐步恢复水体清澈。

一位洱海边的居民感慨道:“以前洱海的水一年比一年差,现在政府管得严,水又清了,我们住在这里心里也敞亮了。”

从上海到云南,陈豪跨越的不只是地理距离,还有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边疆省份复杂的地方事务。

他最终用实事和实效证明,干部无论来自哪里,关键是要扑下身子,把百姓的难事办成,把地方的发展路走稳。

卸任后的评价:成绩与遗憾并存

2016年,陈豪接替李纪恒担任云南省委书记。

细心的网友发现这次任命打破了常规的晋升模式,也说明了中央对他踏实做事、善于治理的认可。

他接任书记后,加速推进云南扶贫攻坚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多个贫困地区的民生状况得以显著改善。

陈豪的升迁路线凸显了中国政治体制中“空降干部”的重要性,即通过中央调配,使优秀的管理者能够在需要的地方快速施展才能。

他在上海积累的丰富经验,恰恰满足了当时云南的治理需求。

陈豪在云南的政绩集中体现在精准扶贫和基础建设领域,他推动了滇中引水、边疆高速公路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他还强调生态保护,提出要在发展中统筹考虑环境与经济的平衡。

他的施政风格务实高效,不仅整肃了官场风气,也提升了地方治理效率,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云南的发展局面,也在百姓中赢得了口碑。

许多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都会提到他的担当与努力。

当然,陈豪在云南的任期内,也并未解决所有问题。

例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仍然是一个挑战;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虽然改善,但后续如何管理和维护,也需要更多努力。

一位丽江的居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书记是从上海来的,但他真正融入了云南,他做的事情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一些受访者直言,陈豪“不是那种轰轰烈烈说大话的干部”,而是通过务实的举措让大家看到了真正的改变。

从扶贫到基础设施再到民族团结,他的政策覆盖了民生的方方面面,留下了“脚踏实地、真正做事”的良好印象。

当然,也有少部分声音认为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够突出,但更多人记住的是他在百姓生活改善上的扎实努力。

陈豪离任后,他在云南推动的一系列政策仍在延续。

基层的卫生站依然为村民提供着方便的服务,山里的学校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孩子。

这些变化,就像云南的土地一样,静静地发生着。

或许在某个村庄、某个新修通的公路旁,或者在村头的卫生站里,人们会偶尔想起,正是那些年开始的努力,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了。

参考资料:

《21世纪经济报道》

《东方法制网》

《新浪新闻》

《云南日报》相关报道

腾讯新闻《王宁跨省赴云南履新》

1 阅读: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