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觉醒时刻”:德国大选如何重塑欧盟一体化逻辑

一招鲜 2025-03-21 15:26:08

2025年的德国大选,如同一场政治地震,震动了欧洲的根基。联盟党以28.6%的得票率险胜,极右翼选择党则以20.8%的支持率异军突起,成为第二大党。这场选举不仅改写了德国的政治版图,更将欧盟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是继续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伞,还是构建真正的“欧洲主权”?是深化一体化进程,还是被民粹主义撕裂?答案或许藏在默茨的执政纲领与欧洲的集体觉醒中。

一、从“美国依赖”到“欧洲主权”:防务自主的迫切性

默茨在胜选演讲中直言:“欧洲必须摆脱对美国的战略附庸。”这一表态看似激进,实则是德国乃至欧洲精英阶层对现实的清醒认知。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对北约的承诺日益模糊,甚至被曝出与俄罗斯就乌克兰问题“秘密谈判”,将欧洲置于地缘政治的边缘。

德国的选择党虽被主流政党排斥,但其对俄罗斯的暧昧态度和反美立场,意外地与传统政党形成“共振”。默茨的联盟党虽强调支持乌克兰,但也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推动欧洲防务基金扩容,联合法国加速“欧洲军”建设;另一方面,提议建立独立于北约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美国可能的战略收缩。这种“去北约化”倾向,实则是对欧洲安全自主的终极试探。

然而,现实远比理想骨感。德国军费长期未达GDP的2%,法国则因国内经济疲软难以独自扛旗。欧盟内部对防务自主的分歧同样尖锐:中东欧国家视美国为安全保障,而西欧国家更倾向“战略自立”。如何调和这一矛盾,将成为默茨政府的首要挑战。

二、经济一体化:从“债务刹车”到“绿色跃进”的悖论

联盟党的经济纲领充满矛盾性。默茨承诺坚守“债务刹车”原则,主张减税和财政紧缩,以重振德国制造业。但这一政策与欧盟的绿色转型目标形成冲突——若德国削减公共投资,如何支撑风能、氢能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如何兑现“2038年淘汰煤电”的承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欧盟内部的利益分化。法国力推“欧洲主权基金”,要求成员国共同举债投资关键技术;而德国坚持财政纪律,反对“债务共担”。这种分歧在能源政策上尤为明显:绿党主张激进转型,社民党强调社会公平,联盟党则试图延长核电站寿命作为过渡。三党若联合执政,政策妥协可能导致转型进程停滞,进一步拉大欧洲与中美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差距。

三、民粹主义的阴影:欧盟一体化的“反向推力”

选择党的崛起并非偶然。其20.8%的得票率,映射出德国社会对移民问题的焦虑——2024年慕尼黑袭击事件后,民众对现行移民政策的信任崩塌。尽管研究证明难民并非经济衰退的主因,但政治话语已被民粹势力劫持。默茨为争取选民,不得不收紧移民政策,甚至与选择党在议会“默契”投票,这进一步模糊了主流政党与极右翼的界限。

这种趋势正在欧洲蔓延:意大利的梅洛尼、匈牙利的欧尔班,都在利用民粹主义挑战欧盟的“政治正确”。若德国选择党通过地方参政扩大影响力,可能倒逼欧盟在移民、司法等领域向成员国让渡权力,形成“一体化倒退”。但另一方面,默茨若能在经济复苏中证明传统精英的能力,或许能为欧洲提供“反民粹”的范本。

结语:欧洲的“觉醒”与“阵痛”

德国大选后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痛苦的“成年礼”。默茨的执政,或将加速欧盟从“经济共同体”向“战略主体”的蜕变。但这一过程注定伴随撕裂:防务自主需要牺牲短期利益,经济转型面临理念冲突,民粹主义威胁制度根基。欧洲能否在阵痛中重生,取决于默茨能否在妥协中坚守核心目标——让欧洲不再是“全球棋局中的棋子”,而是掌握自身命运的“棋手”。

1 阅读:8

一招鲜

简介:环球瞭望,捕捉国际万象,深度解读全球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