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有多猛?23岁带50人和5万金军对阵,活捉敌军将领
辛弃疾,是一位豪放的诗人,他的诗,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国的诗文文化历史悠久,在唐代,李白作为一代诗人,使诗文达到了它的鼎盛;到了宋代,词的创作更加兴盛。
几千年来,诗歌和诗歌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漫长的岁月中,也有许多经典的作品流传下来。为更好地整理、研究这一庞大的文献资料,根据他们的创作风格,把他们分成了几个派别。
其中,以“豪放”为代表的著名诗人,当属“辛弃疾”。他既是一代大诗人,又是一代爱国者,一生征战沙场,这一点可以从他词中的意境中得到印证。而在二十三岁的时候,更是以五十人之力,对抗五万大军,更是生擒了对方的将军。
而辛弃疾之所以“勇猛”,除了他的“诗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位“英雄”身上散发出了一股“英雄气概”。然而,他的彪悍一生,却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生涯和文学造诣之上的。
他的词虽不全是豪情万丈的诗篇,但也不乏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只是数量极少。不过,如果问普通人怎么看他,他绝对会说自己是一个豪放的诗人。
为方便研究,常将他与同时代的作家放在一起,以作对照。例如,他常与苏轼、李清照同框,一个代表着豪迈,一个代表着爱国之情。
虽说,只有政通人和,才能更好的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辛弃疾出生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大多都是无所事事。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朝廷里的人都是主张和平的,这让辛弃疾很是担心。
辛弃疾与一般的文官不一样,他并不是一个喜欢和平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注重军事实力的强盛。在他看来,如果一味地向外敌妥协,不仅不会给内敌带来稳定,还会给外敌可乘之机。
所以,他的写作风格虽然粗犷,但在政治上却是粗犷的,他相信,只要战胜了敌人,真理就会存在。但是,在那个时候,和他一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的思维方式。
许多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辛弃疾的思想与行为进行了评判,觉得他推崇武道,终究是一种私心。有些人还以为他是为了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名声。
其实辛弃疾并不是一个肤浅的人,只是一般人并不知道,所以才让他长期承受着误会与辱骂。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辛弃疾无论是在政坛还是在文坛,都有着极高的地位,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他,羡慕他。哪怕是不相干的陌生人,也会对秦观的私人生活津津乐道。
这些人也许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八卦党”,由于他们的传扬,有关他在两性关系方面的表演,至今仍有不少流传。据说,辛弃疾并不排斥美女,甚至觉得喜欢美女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与当今的名人一样,辛弃疾也曾是那个时代的名人。身为马背上的将军,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战功,但是他们的私生活,却是让人非常感兴趣的。不过,大家也不用这么想,不管他在政坛上有多大的造诣,他都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据史书记载,辛弃疾在闲暇之余,常到“瓦舍之地”游荡,因此也引起了不少政敌的注意。甚至有不少人,在朝廷上和他闹得不可开交,私下里都会派人来打探他的消息。
而在得知辛弃疾竟然是一个好色之徒后,更是纷纷地将辛弃疾所犯下的种种“罪状”给罗列了出来。最后,他的这一系列无意中的举动,都被整理成了一份一份的折子,摆在了皇帝的案头。当然,他的政见与当今的帝王格格不入,更何况是被人拿捏住了把柄。
所以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才会如此之低。像他这样的人,既有爱国之心,又有忠君之心,又有不拘小节,在那个时代,他的仕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辛弃疾所要的,并不是什么功名,也不是什么权势,他所要的,不过是一个在沙场上厮杀,保卫自己国家的机会罢了。不过,由于当权派主张和平,所以他的政治地位注定会受到压制。
没有了这些雄心壮志,他就只好用言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里,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到愤怒。不过,他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战斗,甚至可以说是一名在南宋时期的“战神”。
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位统帅。事实上,他未到二十岁时,已是一位武艺高强的武将,少年时,曾率领五十余人,与金兵周旋。面对五万大军,辛弃疾丝毫不惧,硬碰硬,还生擒敌军统帅,俨然一副冠军侯的架势。
事实上,辛弃疾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与敌人厮杀一生。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终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他和他的追随者们的遗憾。
辛弃疾好武好女,这是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对一位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诗人,英雄人物,仅仅去注意这几个字,未免太不公正了,更多的是他曾经的理想与成就。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后来他活成了他不想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