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现吴三桂原版反清檄文,揭开降清真相:怪不得满清抹黑他?

黑色纵谈 2025-04-23 11:06:04

在东京大学专门研究东洋文化的地方,有个温度恒定的古籍储藏室,里面放着一篇用宣纸手写的宣言,它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防弹玻璃展示柜里。这篇宣言其实是吴三桂讨伐清朝的檄文原稿,被日本的《华夷变态》丛书给收录了。尽管已经过了三百多年,上面的墨水还是看得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模糊。

历史学家把那份资料和清朝官方编写的《清实录》做了对比,结果发现了一个被深深隐藏的历史事实——那个被后人骂得很惨的吴三桂,一直到死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身份。

【山海关前的生死抉择:从大明柱石到 ; 骂名的蜕变】

崇祯十六年过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山海关成了大明王朝最后的防线。那时候,32岁的吴三桂,穿着皇上特别赏赐的、绣有四爪蟒纹的官服,腰间还挂着象征皇权的尚方宝剑,他指挥着明朝最厉害的关宁铁骑部队。

根据《明季北略》的记录,从崇祯四年,也就是1631年开始,吴三桂接了他老爸吴襄的班,开始守卫山海关。在这之后,他和清军打了48场大大小小的仗。特别是宁远保卫战,吴三桂用少数人打败了清军多数人,还干掉了清太宗皇太极的亲弟弟,阿巴泰王爷。皇太极当时都忍不住在军中说:“

不过,听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后,吴三桂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候,吴三桂遇到了三个大难题:李自成那边,拿他老爹吴襄和心爱的女人陈圆圆当人质,一次次派人来劝他投降;清朝那边,又通过他舅舅祖大寿,不停地劝他归顺;还有明朝剩下的一些人,在南方勉强撑着。

根据《平西王吴三桂的生平记述》,吴三桂一开始真的有打算跟李自成联手,并且还带着队伍往南走,打算投靠他。但这事儿在他听说刘宗敏硬抢了陈圆圆,还拷打了他老爹吴襄之后,就全变了。

吴三桂那一声大吼,直接让他走上了投靠清朝的路。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找多尔衮帮忙时,说的可不是要投降,而是提出了别的“要求”。

他给多尔衮写的信里头清楚说了:“那封信的真迹现在就保存在台北故宫,跟日本那边找到的宣言能相互印证历史。”

【檄文里的惊人自白:吴三桂的 ; 执念与政治博弈】

在日本找到的檄文原文件里,吴三桂用了很猛的话狠批清朝,说自己怎么怎么对抗他们。

这篇康熙十二年写的公告,距离吴三桂那事儿已经过去了29年,但里面还是对明朝念念不忘:它说,虽然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那份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却一直没有改变。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眷恋,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

吴三桂写的那份告示里,把清军干的坏事都抖了出来,真是让人吓一跳。那些清朝想藏着掖着的历史,到了他手里,就变成了声讨的大旗。

更值得深思的是,吴三桂在那篇声讨文书里头,一再表示自己“实属无奈”,说他投降清朝的行为,不过是“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大局着想”。这番说法,恰好跟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孔飞力教授在《叫魂》这本书里讲的“生存智慧”理论撞上了,都反映了明清换代那会儿,汉族那些有头有脸的人,为了活下去,心里头那些弯弯绕绕的打算。

要说一下的是,那份檄书里讲到了吴三桂偷偷跟南明政府有来往。檄书里说,吴三桂在云南那会儿,不止一回派人去找永历帝,想要搭上关系。

【清廷的恐惧与篡改:从功臣到逆贼的历史变脸】

吴三桂的那篇讨伐文书在当时可真是闹得沸沸扬扬。根据《清圣祖实录》里的说法,康熙帝瞅见那文书后火冒三丈,骂得可狠了。朝廷立马动手管起了舆论,一边给吴三桂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一边动手脚改历史记录,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顺治时期的历史记录中提到吴三桂是“主动归降清朝”,但到了康熙时期的说法就变成了“被迫投降”,完全推翻了他主动归顺清朝的说法。

吴三桂在历史上的评价变化,特别能反映出历史叙述方式的转变。明朝留下来的文人,比如黄宗羲、顾炎武他们,一开始对吴三桂的做法是挺犹豫的,有人甚至给了他点好评;但等清朝坐稳了江山,吴三桂就慢慢被说成了叛徒的典型。

这种变化不是碰巧发生的,而是清朝为了加强其统治所做的必要调整。就像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阎步克教授,在他的书《服周之冕:探讨〈周礼〉与秦汉政治制度》里讲到的那样,清朝通过打压吴三桂,加强了某种特定的思想观念,从而确保了满族人统治地位的正当性。

为了根除吴三桂留下的痕迹,清朝政府不光销毁了众多吴三桂的起义文书原稿,还大力清除民间的相关记载。根据《清代文字狱档》的记录,到了乾隆时期,有个文人因为偷偷藏着吴三桂的起义文书而被杀头,他的家人也因此受到牵连,一共有37人受到惩罚。

这种严厉的手段导致吴三桂的陈述长时间没人知晓,一直到日本保存的相关资料再次被人们发现。

【历史迷雾中的真实吴三桂:从忠臣到枭雄的蜕变轨迹】

吴三桂这辈子挺纠结的,这种纠结在看了日本那檄文后,感觉更加明显。想当年,他是明朝最牛的总兵,28岁就独当一面,守着山海关。后来投降清朝,帮着平定西南,还抓了永历帝,被封了个平西王。可到最后,他又反了清朝,自己搞了个大周政权。

这些举动,在以往的历史观点里往往被看作是某种特定的意义,不过,如果我们参考在日本发掘的那份宣言,也许能发掘出其背后更为深刻的缘由。

共事岁月:吴三桂替清朝摆平了陕西、四川、云南,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心里还是念着明朝那一套,连官制和礼仪都照着明朝的来。听说在《平西王吴三桂的一生》这本书里,提到他昆明的王府里还挂着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每个月的头一天和十五,他都会亲自去拜拜。和好时光:清朝给吴三桂封了平西王的头衔,对他挺客气。可吴三桂心里并没完全接受清朝,他在云南偷偷攒劲儿,搞了一套自己的规矩,还练起了私人部队。起兵造反:到了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清朝说要削他的权,吴三桂一生气,就扯旗反清了,打出的旗号是“反清复明”。这一反,跟着他的人多了去了,差点儿就把半壁江山给占了。吴三桂这一路的政治走法,让他在明清那会儿成了最有争议的人物。就像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魏斐德在《洪业:清朝怎么开国》里说的那样:“吴三桂这人,真是复杂得很。”

【檄文背后的历史启示:谁在书写真相?】

吴三桂的事儿告诉我们,咋看历史人物,很多时候得看他活的那个时候的情况。咱们换个角度看这段历史,可能就能更明白:国家换来换去的那些大事里,个人做啥决定都挺不容易的,都是左右为难。

吴三桂到底是背叛国家的汉奸,还是了不起的枭雄,可能永远都没有个定论。不过,在日本找到的一篇讨伐文书,倒是给了我们一个了解真相的新角度。

就像法国的历史学者马克?布洛赫在他的书《为历史发声》里头讲的那样:他提到,历史并非只是过往事件的堆砌,而是我们理解现在、预见未来的钥匙。布洛赫强调,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洞察人类行为的模式,明白社会变迁的动因。他认为,历史学不仅仅是叙述过去,更重要的是揭示那些隐藏在时间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提供指引。总之,布洛赫是在说,历史学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学报在2023年第3期上探讨了《明清更换时期汉族士大夫的难题——拿吴三桂来说事儿》。而在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那边,孔飞力教授在2021年写了篇研究论文,题目是《吴三桂:怎样与人联手和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