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潮送风、溪水上涨,木兰陂扼立潮头,南北洋平原生机勃勃!让人不禁想起宋人龚茂良的佳作《木兰陂》——“木兰春涨与江通,日日江潮伴晓风。此水亦应承鄞水,为谁流向海门东”。这首诗不仅描述了木兰陂壮观的景象,更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来治水为民的情怀。
犹如钢琴琴键的木兰陂见证着莆田市发展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木兰溪下游感潮河段,距出海口26公里。宋元丰六年(1083年)木兰陂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在用古代灌溉工程之一,被誉为中国东南沿海拒咸蓄淡的典范。2014年,木兰陂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莆田’前身也叫‘蒲田’,木兰陂建成之前,若遇大暴雨,木兰溪便泛滥成灾,海水也会因涨潮溯溪而上;潮去洪退,盐碱遍地,木兰溪两岸的南北洋,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建成后,南洋片建成大小沟渠116条,灌溉万顷良田;到了元代,兴化路总管张仲仪又在北洋建设了万金陡门一座,开始灌溉北洋。木兰灌区雏形由此奠定,木兰陂上引溪洪灌溉,下阻海潮侵蚀,变沧海为桑田,‘蒲田’也因此变成‘莆田’。”木兰溪水利管理处吴荔三主任介绍说。
延绵不绝的木兰溪水通过南渠润泽南洋大地
木兰陂巍峨矗立,历千年而不毁损;南、北洋河渠流水潺潺,经千年而不淤滞。木兰灌区是如何做到的呢?
“木兰陂自建成起,采用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官方主要负责工程建设与维修。宋代时,便设有专官负责工程岁修经费、劳役筹措与施工监督等,这种传统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延续至今,莆田市成立了木兰溪水利管理处,担负木兰溪防汛、调洪、蓄水、灌溉、引水及水利工程管理更新改造等任务。”吴荔三介绍说。“从2014年起,莆田市就取消征收市直管灌区农业灌溉水费,转为建立精准补贴机制,每年都对木兰灌区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保障灌区稳定运行。”
“真金白银”落实精准补贴的背后,是莆田市以水权改革破题开路的一个缩影。
科学确定水权,总量控制定额,如同破解灌区养护瓶颈的一把“金钥匙”。据了解,自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莆田市开展市直大中型灌区成本监审,合理调整灌区农业供水价格,区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用水类型,将农业用水价格调整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其中粮食作物0.090元/m³、经济作物0.099元/m³、水产养殖0.160元/m³,并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和分类水价政策,实行分类分档水价。
新度镇东埔余村近千亩连片农田美不胜收
在终端用水环节,把好农业节水的第一道关口,出台《莆田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办法(试行)》,全市8个大中型灌区均完成取水许可证核发,全市5个县区全部明确农业用水总量,并逐级分解确权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用水主体,年底核实汇总灌区作物种植面积、用水定额、用水量,作为灌区管理单位奖补依据。
目前,莆田市财政每年拿出600多万元用于奖补,全市8个大中型灌区供水价格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保障了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灌区的水利设施不仅要实现有钱管,更要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莆田市通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市大中型灌区管理单位均采用“水管单位+灌区”管理模式,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当地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移交及管护的通知》、《涵江区农田建设项目管理与维护实施办法》等文件规章,有序推进大中型灌区一张图和高标准农田相互叠加,打通农田水利“毛细血管”,守护粮食安全“命脉”。
莆田市水利局水利建设站吴建洪站长表示,下一步莆田市将继续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以巩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牛鼻子,统筹灌区农业灌溉、城乡供水、工业供水、生态补水等综合收益,确保灌区建、管、养、用良性运行、长期稳定发挥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福建省水利建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