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话出自《左传》开篇,“郑伯克段于鄢”。郑国是西周,很迟才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
却是同姓诸侯中,最先对周天子轻慢无礼的一个。郑国的开国先祖,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不仅被封在郑地,还在朝廷担任司徒,掌握实权。
周朝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周幽王宠爱妾氏,为了立褒姒之子,伯服为继承人,废弃了原配申后和太子宜臼。这件事引起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的不满。
后来申侯,瞅准时机,联合犬戎发动兵变,杀了周幽王和郑桓公,扶立自己的外孙,原太子宜臼继位,为周平王。
即位后的周平王,继续安排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在朝中担任要职。几年后,申侯又将另一个女儿,武姜,嫁给了郑武公。
武姜曾经诞育两子,长子因分娩艰难,得罪生母,故取名寤生,后为郑庄公,自幼不得生母怜爱。幼子共叔段,恃宠而骄,有僭越之心。
失去了兄友弟恭,手足相残的悲剧,由此逐渐拉开序幕。早年坎坷,使郑庄公比弟弟共叔段,多生了些心机与城府。
在有意的驱使和纵容下,郑庄公顺利翦除了共叔段,这个政治幼稚、内心又不安分的王位竞争者。幼年时缺乏关爱,成年后就容易执迷于权力,带来的安全感。
武姜对于庄公,无法公正地给予母爱,点燃了庄公内心的嫉妒之火。武姜对共叔段的溺爱,以及错误的成长导向,使本可以安享富贵的幼子,不得善终。
然而,不愧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共叔段的缺点,郑庄公也有。缺乏良师益友的正确引导,郑庄公在当时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失去对自己的驾驭。
任性的次数多了,就难免会有令人懊悔的事。郑庄公也是如此,即使他带领郑国开创了小霸的局面,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依然长期不被认可,并且屈居宋襄公之下。
任性的人生周平王即位之后,将首席大臣的位置,交给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郑武公死后,又让他的嫡长子,郑庄公承袭卿的爵位。
但郑庄公的母亲,武姜,论辈分,毕竟是周平王的姨母。郑庄公和生母武姜,之间的紧张关系,辜负了父亲郑武公,一生善待武姜的良苦用心。
疑心生暗鬼,郑庄公与生母的矛盾,在外人眼里,就是对于发动政变,扶立周平王的申氏一族的表态。毕竟这场政治风波,卷进了一个枉死的郑桓公。
不久之后,周平王对于虢公的信任,逐渐赶超年轻气盛的郑庄公。郑庄公这个醋坛子,一下就被打翻了。他径直到周平王面前,兴师问罪。
周平王不是火爆脾气,也希望维持政局的稳定。一再承诺安抚,甚至答应和郑庄公,互相交换儿子作为人质,来换取郑庄公的信任。
这样强势的姿态,怎能不引起王室的忌惮和反感呢。周平王死后,继位的是嫡长孙,周桓王。周桓王和郑庄公之间的感情,更加疏远,又带有成见。
周桓王公开提出,要虢公接替郑庄公的委任。郑庄公再次面临,被夺职的处境。愤懑无处发泄的他,不仅不去朝见天子,还命令祭仲带兵,两度抢收周王室的庄稼。
这样幼稚的举动,就像得不到满足,哭闹摔玩具的孩子。周桓王虽然还没有任命虢公,但也没有周平王那样和气。反倒是三年后,郑庄公的气消了,又来朝见周桓王。
然而这回,换作年轻气盛的周桓王,不肯妥协了。毕竟郑庄公抢收粮食,折损了周王室的面子,还影响了温饱问题。周桓王面对郑庄公时,还是拉长了脸。
又过了两年,周桓王终于是提拔了虢公担任卿士,但因为郑庄公当年也来朝见天子,为了政局平稳过渡,为了宗室内部团结,第二年又将郑庄公提拔为左卿士。
这样相安无事的局面,持续了八个年头,周桓王认为政局稳定,时机成熟,于是主动发出挑衅,免除郑庄公的职务。郑庄公果然大怒,不肯来朝见天子。
周桓王终于等到这一天,要履行天子讨伐诸侯的职责。迫不及待地想教训一下,这个气焰嚣张的王室宗亲。他调集了陈、蔡、卫三国的军队,来到郑国境内的繻葛。
三军列阵,周桓王亲率王师,为中军;陈国军队,独立为左军,周公黑肩担任统帅;蔡、卫两国军队,合并为右军,由虢公林父担任统帅。
但这一年,正是陈国政局动荡不安的时刻。陈桓公去世不久,陈桓公的弟弟,陈佗弑杀陈桓公的太子陈免,篡位自立。国内人心惶惶,士兵军心涣散。
认为治理天下很容易,有理行遍四方的周桓王,被志在必得的信念冲昏头脑。对这一潜在危机浑然不觉,但郑国公子子元却注意到了这个漏洞。
郑国率先攻击左军,陈国士兵溃散;周王指挥中军营救,阵型分裂出缺口,蔡、卫两国士兵惊慌奔逃;顿时只剩周桓王率领中军,以一敌三,孤军奋战,寡不敌众。
在当时,忠的理念,是对自己的直接上级负责。于是郑国将军祝聃,弯弓搭箭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郑庄公一看,这祸闯得有点大,连忙下令收兵。
事后,郑庄公派祭仲到周营,又是劳军,又是探病。私下又花费重金,买通周桓王的亲信,说尽了好话。周桓王也自觉没趣,于是暂且放下不提。
凋零的身后郑庄公的儿子中,子忽、子突、子亹都有军功在身。太子忽还曾指挥军队,协助齐国抵御北戎侵犯。齐僖公多次,想通过女儿文姜,与郑国结亲,太子忽就是不肯。
祭仲劝太子忽,你父亲纳妾众多,这些公子如果跟你争权,你必须要有大国做靠山,才能巩固政权。齐国的好意,你还是考虑一下吧。
文姜堪称绝世佳人。太子忽却断然拒绝联姻,恐怕是和文姜与同父兄,太子诸儿传出绯闻的事有关。太子忽没把齐国放在眼里,说是大国又怎样,我宁愿自求多福。
反观历史,晋文公放低姿态,真诚接纳秦穆公的再嫁之女文赢。在秦国全力扶持下,结束流亡生涯,重新回国执掌政权,施展平生夙愿,又能逊色多少?
郑庄公的几个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都遗传了类似的性格特点。与郑庄公相比,本事不济,气量却还狭窄。人若是脾气大过了本事,必定会害苦了自己。
郑庄公死后,首辅祭仲扶立太子忽,继位称郑昭公。正当他,自以为天命所归时,公子突,通过他在宋国,当首辅的外公雍氏,胁迫祭仲改立新君。
在祭仲的辅佐下,公子突顺利继承王位,称郑厉公。而无从仰仗的郑昭公,只好带着亲信仓皇出逃,到卫国落脚。
随着欲望的不断膨胀,郑厉公看上了祭仲手中的权力。于是他召来祭仲的女婿,同时也是自己的亲信,雍纠进行谋划。
不料雍纠的妻子,事先察觉,向父亲告发了君臣二人的密谋。祭仲抢先下手,杀雍纠,逐厉公,再派人请回昭公。
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郑国上卿高渠弥,早年与太子忽交恶。太子忽重新即位为昭公后,高渠弥担心君王谋杀重臣,于是在游猎途中射杀郑昭公。
首辅高渠弥,另立公子亹为新君。然而子亹,少年时曾与齐国太子,此时的齐襄公诸儿发生殴斗,两人结怨。方此仰人鼻息之时,子亹尚且不知低头,遂被伏兵诛杀。
此后子亹之弟公子婴继位,公子突收买首辅甫假,弑杀公子婴,于是郑国政权又重新回到郑厉公手中。但是经过旷日持久的争斗,郑国国力已大不如前。
后半生,郑厉公还曾与虢公联手,协助周惠王,讨伐王子颓。郑国终于与周王室握手言和。厉公死后,儿子郑文公学乖了,一心跟着周王走,齐桓公叫他都不回头。
从一意孤行到毫无主见,相去多远。其实控制情绪,适当让步,有时也不失为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