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吃笋,枉为干饭人

产品经理沙龙 2023-03-20 14:28:11

几场春雨落下,南方的竹林里便处处冒出了春笋,这应季而生的鲜物,向来是饕餮们每年都必须品尝的。

中国人吃笋由来已久,《诗经》中有一场关于王侯盛宴的描述,其中写道: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这便是国人食笋的最早历史记载。那时,笋子是上等蔬菜,用来招待贵客。

当时的周天子大约也是一名吃货,《周礼》中就曾写道:加豆之实,笋菹(zū)鱼醢(hǎi)。

“菹”为腌制,“醢”是酱料的意思。周天子许是品出了笋中草酸较高,单吃不仅口感不好,还容易引起肠胃不适,便吩咐将笋加以腌制,再佐以鱼酱,鲜上加鲜。实乃高端美食家。

最早的古汉语词典《尔雅》曰: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单从“萌”字,似乎就能看出古代人对笋的偏爱。

历史更迭中,食笋之风也日渐盛行。

从白居易的“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到老饕苏东坡的“好竹连山觉笋香”,再到爱竹成癖的郑板桥“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生于翠绿竹林的笋,凭着一身鲜美,抚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心和胃。

如今,吃笋已是日常,尤其在南方,春天不吃笋,真是枉为干饭人。

据《2016年中国竹类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统计,在我国,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以及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竹林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其中,又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4省最多,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60.7%。

跟着他们吃笋,必然不会错。

01

浙江

浙江临安天目山的笋,因《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

每到春天,春雷轰动,是夜,竹笋便要破土而出。

年长的山民都知道,太阳升起前,挖出来的笋,才最鲜嫩。因为,竹笋生长速度极快,一旦破土,水分和笋肉就会变老,向着竹子去生长。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竹林间,山民已将挖好的竹笋藏于黑布之下(古老的保鲜方式),快马加鞭运往江南的市场,最快,到午间时,这鲜嫩的春笋,就会出现在江南老百姓的餐桌上。

吃笋要吃鲜,江南人民大约最有发言权,一道“腌笃鲜”就足以拿下老餮们的胃。

刚从市场买回来的春笋,剥掉外皮,切成滚刀块,焯水捞出;将咸肉切块,再加几片火腿肉和鲜五花肉,下锅“笃”30分钟,然后将笋块放入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笃”1小时,最后加入百叶结煮透,出锅撒上葱花,“腌笃鲜”便做好了。

咸肉自带的咸味儿和肥厚的油脂,与鲜笋的清甜融于奶白色的汤中,浅尝一口便觉得这就是春天的味道。

竹笋的鲜,从何而来?史军在《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里提到竹笋鲜美的秘密:“它有大量的游离氨基酸,包括了赖氨酸、谷氨酸,而其鲜味是氨基酸在表演。”

“笃”在江南话里是小火焖的意思,一个“笃”字,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汤咕噜咕噜冒泡的画面。不得不说,江南人不仅会吃,取名更是直抵内心。

0 阅读:149
评论列表
  • 2023-04-16 17:04

    小公鸡炖笋干,再来一壶酒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