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言相劝非不听,和中国沟通不到48小时,欧委会终裁结果曝光!

孙立楠说 2024-11-05 10:11:59

据央视新闻近日消息,商务部部长与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进行了视频会谈。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在此次有关中欧电动汽车谈判的视频会谈中,中方是应约参与会谈的。从东布罗夫斯基斯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信息可知,他正在巴西参加G20贸易部长会议。早在欧委会宣布对中国发起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之时,他就明确指出,保持沟通胜于构筑隔阂。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点是,此次视频会谈距离10月30日——欧盟拟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终裁日期不足一周。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通话结束后不久,欧盟委员会便发布消息称,已结束针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BEV)的反补贴调查,并且决定对其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预计这一相关决定会于当地时间30日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公布,而反补贴税则将于3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其中,比亚迪将被征收17.0%的反补贴税,吉利为18.8%,上汽集团为35.3%,其他合作公司会被征收20.7%的关税。特斯拉在提出个别审查请求后,将被征收7.8%的关税,所有其他未合作的公司则将被征收35.3%的关税。另外,2024年7月4日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的临时关税将不再征收。

对此,有记者提问:10月29日,欧委会公布了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终裁结果。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发言人回应称:我们已经注意到欧方发布的公告。中方曾多次表明,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存在大量不合理、不合规之处,这是一种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则行“不公平竞争”之事的保护主义行径。中方不认可、不接受该裁决结果,并且已经就此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起诉讼。中方会持续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我们也注意到,欧方宣称将继续与中方就价格承诺展开磋商。

需明确的是,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之举,旨在保护其自身日益衰落的燃油车产业,同时妄图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进行遏制。借此手段,迫使中国车企将生产线迁至欧洲,还美其名为“合作共赢”,实则企图“空手套白狼”,以掠取中国的核心技术与市场份额。法国、意大利等传统汽车强国,眼见本国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被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步侵占,于是率先挑起事端,企图以加征关税的方式迫使中国车企屈服。众所周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广阔的市场。欧盟想用如此低劣的手段来应对中国,实在是一种悲哀。

必须指出的是,欧盟这一组织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因为它是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组织,所以在一些决议上必然无法顾及内部某些国家的感受。默克尔担任德国总理期间,当时的欧盟可以说是比较强硬的。德国原本在欧盟就处于主导地位,许多国家都愿意听取德国的意见,因此当时欧盟对待中国的态度相较于现在还算友好。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冯德莱恩女士(来自德国)的出现,当前的欧盟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默克尔卸任之后,各个国家都在关注自身的事务。

近年来,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相关数据表明,在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688.7万辆,这一成绩使得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方面连续8年位居全球之首,并且占据着超过60%的市场份额。中国电动汽车在技术创新以及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都获取了显著的优势,这对欧洲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带来了挑战。由此可见,想要全方位地对中国进行围堵并非易事。

据悉,为了跟上中国的发展步伐,德国企业此前与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计划投入数百亿欧元于德国建造大型动力电池工厂。然而,欧盟的一系列不当操作致使这些项目流产。据媒体报道,由于中方采取了反制措施,一家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已暂停在德国的两个电池工厂建设项目,复工日期尚未确定。

当然,在此次争端当中,中欧关系的脆弱性暴露得十分明显。贸易背后是双方长久以来构建起来的信任关系。在这场博弈里,任何一方的政策发生变动,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就如同两位相交多年的朋友,在一次争吵之后,如果不及时达成和解,双方就都有可能失去最珍贵的东西——信任。不过要明白,在谈判的背后,还有一股正在积蓄力量的势力,那就是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中国启动的临时反倾销程序,使欧盟白兰地生产商承受着巨大压力。要知道,倘若反倾销措施最终确定施行,欧盟白兰地进入中国市场时将会遭遇更高的关税壁垒,这必然会极大地提升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成本。成本的增加或许会造成价格上升,进而削减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