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有没有被问过出身?
很多人都被问过出身吧,家是哪里的,父母是干什么的等等涉及到个人家庭背景的问题,在研究生面试的房间里可太常见了。
导师为什么会关注家庭背景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回答,网友的回答往往跟个人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说:“不过就是唠家常,随便聊聊,多大了,家是哪的,有没有对象,不然呢?要问数学为什么只考62分嘛?是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吗?尴尬不!”
还有人说:“导师问家庭背景和专业的出路有关系,有的专业赚不到钱,在大城市买不了房子,家庭条件不好,没有父母支撑,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生活上有了困难,是无法专注搞科研的。”
每个人讲述的都有道理,因为经历不一样。
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导师一共要了5个研究生,两位来自内地农村,一位来自江苏农村,两位来自上海,导师并没有刻意去追问,只是讲了自己的小时候的经历,通常是导师请吃饭的时候,跟学生们一起聊天,讲述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的故事,如何被欺负,然后顺坡问学生有没有被欺负或者是欺负人的经历,学生们警惕性放下来,口子开了,各自分享小时候的事情,导师就把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都掌握清楚了,之后他会给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安排接待、整理录音、会务等工作,让这些同学能够有一些额外的收入。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暖心的导师,遇上这样的导师,是同学们的福分,相信这些学生任何时候都会惦念导师,跟导师之间形成一种家人的关系,并且永远地维系下去。
导师追问学生的家庭背景很多时候都是有目的的。
如果导师个人童年有一些特殊的经历,比如说生活在农村,导师会更能理解农村学生的不容易,这种情况下,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背景,然后给予一定的支持,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让学生可以专注搞科研。
另外更为常见的一个客观现实是,如果在面试阶段提到了家庭条件,那么很有可能导师挑人要看家庭条件,不是选择家庭条件差的,是选择家庭条件好的,选择父母可以给予经济上的支持的。
这样讲有人一定不理解,甚至大声疾呼:“太不公平了!”
其实和公平与否没有关系,导师只是想选择可以踏实下来搞科研的人,如果专业方向赚不到钱,在没有父母支持的前提下,个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这涉及到房子、车子,主要还是涉及到婚姻问题。
这种情况在博导面试的时候较为常见。
其实不只是研究生面试、博士生面试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特定的工作,也会有这样的现象。
比如说之前一个网友分享个人到北京某航天院面试的经历,各方面都达标,他甚至感受到了导师对他的认可,他是觉得没有问题了,但是卡在了最后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重要的一个问题:家庭条件如何。
面试工作,为什么要问家庭条件呢?天理何在?
可是导师接下来的话,是很能让人理解的:现在不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分房子,不用父母支持,现在给解决户口问题,这个是肯定的,但是房子问题要自己解决,年薪也不高,这份工作换来工资是绝对买不起房子的,一辈子都买不起。如果父母无法给予支撑,那要和爱人商量,能否接受一辈子租房住。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先把问题摆在前头,避免半途而废,双方都浪费时间。
现实生活中,没有高大帅气的于途安心搞事业,漂亮美丽的大明星给兜底。
这只是存在于剧本中,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之所以幻想出这样的故事,这也正反应现实,有的工作是伟大的,但是钱真的不多。
所以导师问出身,无所谓,实话实话,就是对自己最友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