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文博馆里过大年

文旅中国 2025-02-05 15:57:11

人们在春节期间走进博物馆了解年俗、体验年俗的同时,其行为本身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年俗—

走,博物馆里过大年

本报记者 刘海红

当山西博物院“蛇行智行”春节年俗大闯关活动的门票被抢约一空,当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里过大年·古蜀圣地祈新福”与观众跨时空对话,当亲子家庭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厅寻“蛇”了解生肖文化……2025年春节期间,博物馆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乐享文化生活的主阵地。“博物馆里过大年”蔚然成风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的深刻变迁——博物馆从文博专业机构转变为全民文化客厅,成为人们热衷出入的目的地。

春节主题展迎春来

1月30日(正月初二)早上,60多岁的孙大爷一边跟6岁的孙子讲述年画的历史渊源,一边随队伍进入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他们来看在此举办的“岁朝迎祥 美意延年——恭王府博物馆藏传统木版年画展”,感受年画带来的美好祝福。

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新年祝愿。恭王府博物馆藏传统木版年画展分为“祈福迎祥”“画中有戏”“节令风物”“燕京岁时”等板块,展示了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杨家埠、陕西凤翔、河南开封、苏州桃花坞等年画产地的木版年画,让观众在古建院落间感受传统木版年画的独特韵味。“过年张贴年画,是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逐一将展品拍摄下来的设计师林琳对年画有着独特情感,她的设计作品中总能找到有关年画的元素。

生肖文化是春节相关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蛇是灵动、智慧、生命力的象征。乙巳蛇年春节,各地博物馆围绕生肖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特色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以百福骈臻、千祥云集的美好祝愿,与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度“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上海博物馆的“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精选8件馆藏文物和5件借展文物,吸引众多观众“打卡”。天津博物馆的“乙巳华章——蛇年生肖文物与艺术精品展”以“蜿蜒传说 蛇行天下”“灵蛇妙纹 蛇腾吉金”“瑞蛇佑安 人蛇共舞”和“童趣艺术集”4个单元展示“蛇”这一文化意象在中式审美中的情趣。

年俗活动品年味

2月2日(正月初五),随着清脆的鼓声响起,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的京西太平鼓表演者时而快速敲击,时而缓慢敲打,时而高举鼓槌,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之间的广场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引得现场千余名观众同声喝彩。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联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办的“民俗展演闹红火 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现场,汉沽飞镲、延庆旱船、天桥中幡、京西太平鼓、狮舞、龙舞、英歌、左权小花戏、老庙老鼓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轮番上场展演,观众大饱眼福。“这里既有喜庆热闹的节目表演,还有各种展现老祖宗智慧的工艺品,自带‘年岁’之感。今年是我第二年带家人来非遗馆过春节了。”北京市民汪有春说。

博物馆以春节为契机,通过沉浸式体验重构文化叙事,迎合了当代社会对文化空间的深层需求。文物与民俗活动在互动中产生连接,让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当下产生化学反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打开观众的心门。

在甘肃省博物馆,非遗集市、社教活动、沉浸式展厅互动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博物馆。1月29日(正月初一),在“良辰美景饺好运”社教活动现场,观众从和面、擀皮到调馅、包饺子,在充满乐趣的体验活动中分享各自家庭包饺子的习俗和春节故事,欢声笑语不断。

人性化服务暖人心

春节期间,各地博物馆不仅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活动,还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推出系列暖心服务,打造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新地标。

一些博物馆通过举办新春活动,为人们提供了欣赏传统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平台。如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在南博过大年”系列活动,涵盖15场专家导览、156场趣味活动、113场夜游活动等。观众可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馆内展览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参与趣味活动和夜游活动,在领取春节文创好礼的同时,感受“博物馆里过大年”的别样魅力。秦皇岛博物馆举办了新年音乐会、新春音乐会等展演活动,让观众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当博物馆里的灯光在寒夜中温暖亮起,其空间属性已从文化殿堂转向城市文化客厅。为丰富人们假日文化生活,除了除夕当天外,全国大部分博物馆“过节不闭馆”,还有相当一部分博物馆推出延长开放时间、演出活动加场等举措,如湖南博物院、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延长开放至20时,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延长开放至21时,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演出增加至每日5场……

与此同时,一些博物馆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不仅为春节期间放假在家的青年学生提供历练平台,还为观众提供了暖心的免费讲解服务。

记者手记

1月31日(正月初三),在北京清晨的阳光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入口蜿蜒长队如游龙盘踞。举着手机拍摄的年轻人,将镜头转向花团拥簇的天安门广场、反复调整角度;牵着银发老人的孩童,踮脚数着台阶尽头安检口进入的人数;裹着情侣羽绒服的年轻伴侣,相互依偎细数一起度过了几个春节……队伍中,人们呼出的热气与对进入博物馆的期盼在空气中交织,他们谈论时,年长者的方言与年轻人的普通话奏出欢快的“乐曲”。当这支队伍缓慢行进至馆内,他们用等待叩开的时光之门即将带领他们感受“年”作为文化基因的永恒脉动。

这场春节博物馆热潮的本质,是现代社会对文化根脉的集体寻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节日的现代新表达,更是一个文明体在当下重构自我认知的生动现场。人们在春节期间走进博物馆了解年俗、体验年俗的同时,其行为本身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年俗,这不仅是假日出行新气象,更是文明存续的范式跃迁——博物馆正从历史的保管者进化为未来的创造者,让5000年文明成为人们眺望星空的基座。

文明传承的当代注解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思中

新春佳节,一幅独特的文化图景正在神州大地铺展。各地热门博物馆门前蜿蜒的队伍如游动的巨龙,展厅内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与演出声交织,数字导览的荧光与历史文物的幽静在穹顶下辉映。当千家万户选择在博物馆沉浸式观展、互动式体验中开启新春仪式,“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然演变为极具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

春节期间博物馆热,不仅是文旅融合的表层繁荣,更折射出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觉醒。在博物馆的时空长廊里,驻足凝视的父母与雀跃探索的孩童,正以新的方式完成着文明的代际传递。

文明的火种需要物质载体。从良渚玉琮到敦煌经卷,华夏儿女擅长将最精粹的创造凝结为具象符号。这些承载着先民审美意识与工艺智慧的物质遗存,在博物馆的时空中完成奇妙转化。明成化鸡缸杯的釉色里藏着士大夫的闲情,定窑孩儿枕的曲线中凝固着宋代育儿智慧。当现代人隔着展柜与历史对话,实则是通过器物触摸文明基因,这种跨越时空的审美共鸣,恰如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在当代的生动演绎。

文明的进化依赖创新孵化。笔者曾在大英博物馆看见我国清朝康乾时期的外销瓷如何为英国陶瓷品牌韦奇伍德骨瓷的革命提供启迪,那些18世纪的海外贸易瓷器不仅是商品,更成为工业革命的审美催化剂。在当下江西景德镇陶溪川的3D打印陶瓷工坊里,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正孕育新的可能。博物馆的魔力,在于让商周青铜纹样化作手机UI(用户界面)的设计灵感,使唐代三彩色谱重生于时装秀场——这种古今创意的深层连接,恰是文明永续发展的密码。

文明的活力源于主体觉醒。不同于过去单向的知识灌输,现代博物馆正在消解“观看者”与“创造者”的边界。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拉坯体验区,孩子们沾满陶泥的双手正在重演人类最初的造物仪式。这种沉浸式参与,让文明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创造,从知识记忆升华为情感认同。当故宫“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引发全民创作热潮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更是文明主体意识的集体觉醒。

入夜时分,全国各大博物馆的灯光与城市霓虹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流动长卷。那些穿梭于虚实展陈间的身影,那些在数字交互中迸发的惊叹,正悄然重塑文明传承的肌理,这肌理中既有历史沉淀的厚重质感,更跃动着未来文明的鲜活脉搏。当人们选择在博物馆中辞旧迎新,或许正预示着:在传统与未来的交响中,我们将永葆文明生长的内生力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生肖文物寓深意 新春文创受青睐

本报记者 刘源隆 卢 旭

书画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观众送“福” 卢 旭 摄

观众参观“岁朝迎祥 美意延年——恭王府博物馆藏传统木版年画展” 卢 旭 摄

1月29日(正月初一)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乙巳年首个开馆日。国博北门外,观众早早地排起了长队。

“我们是来国博迎大红‘福’的。”来自安徽的徐安行携一家老小8人,6点半就来到这里排队。虽然当天参观人数众多,不过徐安行一家人通过老年人快速通道,节省了不少等待时间。“听说今天国博有书画家为观众写‘福’字,我们希望早点来讨个好彩头。”徐安行说。

这一天,国博邀请了一批书画家现场书“福”送“福”。书画家奋笔疾书,观众热情高涨,大红“福”字盈满厅堂,洋溢新春氛围。得到了两张“福”的北京市民刘翔开心地说:“我要把这份祝福带回家裱起来,让福气伴随家人一整年。”

国博为蛇年新春特别策划的“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最聚人气。展览精选近200余件(套)馆藏文物精品,涵盖青铜、玉器、钱币、陶瓷、金银器、漆器和书画等多个品类,通过“景星庆云至,天授人和时”“乾坤万象和,山固寿无疆”“又是春时节,春色如人面”3个单元,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春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本次展览中不乏“明星”文物,包括彩绘十二生肖陶俑、妇好鸮尊,以及充满新春氛围感的桃花洞釉灯笼瓶、白玉“天官赐福”佩、“好酒”白釉盘等。“因为我属蛇,所以来国博找带有‘蛇’元素的文物。”来自甘肃的观众马梦冬说,“我很喜欢彩绘蛇陶俑,专门跟它合影并发了朋友圈。”

“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策展人诸葛英良表示,展览深入挖掘文物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解读其造型、图案、历史背景等蕴含的吉祥祝福,将其与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使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传递祥瑞、福泽的象征,增强民众与文物、博物馆的情感连接和心理共鸣。

位于中央大厅的“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也颇受瞩目,在欢乐春节氛围中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为传统佳节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魅力与深刻内涵;“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将“美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为春节增添了异国情调。

为庆祝新年,国博还推出40余款精美文创,《国博日历》《活版印刷月历》外观靓丽,功能多样;磁吸春联、春联冰箱贴带来新玩法;元宵行乐年货礼盒中,点心、茶叶、红包样样俱全,外包装以独特的立体纸雕灯制作而成,营造新春氛围感。

与此同时,国博还在大厅艺术长廊南侧开放了综合休闲空间,书香、美食、文创一应俱全,备受观众好评。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廖飞说:“愿丰富多彩的文创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为观众送去浓浓年味和独属于国博的美好回忆。”

浙江金华市博物馆:新年换新装 回望传统服饰之美

本报记者 刘海红

身着复原服饰的非玩家角色与观众互动 金华市博物馆供图

新年换新装,不仅是外在装扮的更新,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春节前夕,一场古代装束概念走秀在浙江金华市博物馆一楼举办。这是“溯洄从之”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展(简称“溯洄从之”展)的开幕现场。随着该展的开幕,馆内“龙腾婺土,金博迎春”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也拉开帷幕。

“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朴大气到唐宋时期的雍容华贵,再到明清时期的精致典雅,展览展出战国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近40件(套)复原装束。这些装束根据文献史料和出土文物精心复原,每一套服饰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印记。”金华市博物馆副馆长许倩说,希望展览带给观众一些审美触动,在新年换新装的美好时节回望传统服饰艺术之美。

“‘溯洄从之’展不单是服饰的展示,更是沿着历史朝代更迭的时间线,向观众呈现服饰制度的变化、服饰面料的丰富、织造技术的进步和服饰色彩的搭配运用。”许倩介绍,展厅内设置了观众互动装置,观众可以触摸绮、绢、纱、罗、锦、绫等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丝织面料,感受不同面料的质感和纹样,还能选择喜欢的服饰并在设备前拍照,得到一张身着古装的照片。身着复原服饰的NPC(非玩家角色)在博物馆内游走,观众可以与其进行问答、合影等互动。

此外,观众在新年氛围区和古风氛围区拍照“打卡”发至社交平台,并添加定位,便可领取新春定制文物主题红包。在“画百福知百物”“祥蛇瑞彩映红笺”等活动中,观众可制作充满年味的拓印或剪纸作品,将对春节的美好祝福带回家。

许倩介绍,春节期间,该馆还推出丰富的非遗体验活动。其中,腾“龙”跃寻“遗”趣活动包括婺城棕编、盘纸、剪纸、面塑、年画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观众在完成文物知识挑战后,可体验非遗技艺并带走完成的作品。”许倩说,希望一系列文化活动能持续吸引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

河北邢台博物馆:年俗体验丰富 年节服务暖心

本报记者 范海刚

邢台博物馆情景式讲解吸引观众 高雯杰 摄

“吾乃妇妌,井方方伯之女,商王武丁之妻。我的家乡井方曾作为商都而存在,后为商王朝北部重要的畿辅方国……”1月29日(正月初一),河北邢台博物馆里热闹非凡,10名身着古装的小讲解员正声情并茂地为观众讲解。

这场“穿越古今”的情景式讲解是邢台博物馆春节特别策划的活动之一,小小讲解员分别化身祖乙、妇妌、石勒、小白瓷、小耳坠等角色,带领观众穿越到千年前的邢台,感受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

“拟人化的情景讲解,生动展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来自河北衡水的观众郝兵表示,新颖的讲解方式拉近了文物和观众的距离,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春节体验。

邢台博物馆馆长石从枝介绍,春节期间,邢台博物馆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不仅有蛇年春节特色临展,还推出丰富多样的社教活动,让观众感受浓厚的春节氛围。在邢台博物馆一层服务台,来自邢台市达活泉小学的胡子萱正在参与“拓印金福”活动。“我拓印的小蛇是要送给爸爸妈妈的新年礼物。”胡子萱说,看文物、学非遗,充实又快乐,博物馆里太好玩了。

在邢台博物馆一层南侧通道,非遗手工市集上人头攒动,多种邢台代表性非遗文创琳琅满目。蛇年生肖非遗剪纸活动也颇受欢迎。社教老师张萌为观众讲解邢台南宫剪纸的文化内涵、带领观众体验剪纸过程。

博物馆创意手工活动将普通材料变为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萌娃好物交换派对让闲置物品“漂流”起来、探寻文字的魅力开启造字之旅、创意手工陶艺DIY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春节期间,邢台博物馆每天都有特色活动,以满满的诚意邀请观众到“博物馆里过大年”。

责编:武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