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粮化”整改有利于耕地保护,为何乡村职工干部多有抱怨呢?

清风挽明月 2024-12-22 22:10:52

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非粮化”整改成为耕地保护的关键举措。然而,不少乡村职工干部对此却颇有抱怨。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根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古往今来,它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承载着无数人的生计与希望。在当今时代,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攀升以及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国以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这无疑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其中,“非粮化” 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谓 “非粮化”,指的是农民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如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这一现象的蔓延,使得原本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产量受到直接影响。

据相关数据显示,部分地区 “非粮化” 耕地占有率达到了令人警醒的程度。以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平罗为例,全县发展特色产业面积26.41万亩,“非粮化” 耕地占有率达到22.74%。从全国范围来看,“非粮化” 现象导致大量耕地资源未能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潜力,给粮食安全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在此背景下,“非粮化” 整改势在必行。通过整治,促使耕地回归粮食生产用途,能够有效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这不仅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只有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 “非粮化”,才能确保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乡村职工干部的抱怨之源(一)地块零碎,整合艰难

乡村土地碎片化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过去,为了确保公平分配土地资源,以家庭为单位,依据土地的肥瘦、远近等不同条件,将土地细分到各家各户。在分田到户时,为了保证公平,按照土地肥力、距离远近等因素,把耕地划分成众多小块,分散给农户。这就使得如今的耕地呈现出极其零碎的状态,一块较大的农田往往被分割成十几块甚至几十块小地块,由不同农户经营。

这种碎片化给 “非粮化” 整改带来了超乎想象的阻碍。在测量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对每一块零碎地块进行精准测量,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由于地块边界错综复杂,常常出现重复测量或漏测的情况,导致数据不准确,后续规划也难以精准实施。规划时,要综合考虑众多地块的地形、土壤条件、灌溉设施等因素,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出合理的整改方案更是难上加难。不同农户对土地的期望和用途各异,有的希望继续种植经济作物,有的则愿意配合复耕种粮,如何平衡这些诉求,找到最佳的整合方式,成为摆在乡村职工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此外,碎片化的地块严重制约了规模化、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大型农机具在这些零碎地块间难以施展拳脚,转弯、掉头都极为不便,不仅降低了作业效率,还增加了农机具的损耗和燃油成本。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等,也因地块分散无法充分发挥优势,使得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整改工作陷入困境。

(二)劳心劳力,任务繁重

乡村职工干部在 “非粮化” 整改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海量且繁杂的任务。从政策宣传环节开始,他们就需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向每一位农户耐心讲解 “非粮化” 整改的意义、政策法规以及补贴措施。农户们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各异,为了让大家都能吃透政策,干部们往往要反复解释,口干舌燥。碰上不理解、不配合的农户,还得软磨硬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他们的支持。

地块清查工作更是考验干部们的细心与耐心。他们需要对照土地台账、卫星影像图等资料,实地核实每一块 “非粮化” 地块的位置、面积、权属以及种植现状。这可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要逐块丈量、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有些偏远地块,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前往,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是常有的事。而且,清查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反复核查,以应对土地使用情况的动态变化。

整改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同样耗费心力。干部们要依据清查结果,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农户意愿以及耕地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这其中涉及与农业专家、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技术支持与资金扶持。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如施工纠纷、工程变更等。从早到晚,他们的身影忙碌在各个整改现场,风吹日晒,不辞辛劳,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三)劳动力匮乏,推进遇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与生活条件,乡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日益严峻。据相关数据显示,许多乡村的常住人口相较于户籍人口锐减,有的村庄甚至出现了 “空心化” 现象,平日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

在 “非粮化” 整改工作中,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愈发凸显。一方面,耕地复耕需要大量人力投入。一些撂荒地长期无人打理,杂草丛生,土壤板结,要将其重新开垦为良田,必须进行深耕、除草、平整土地等一系列高强度的劳作。而留守在乡村的老人和妇女,体力有限,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农活。即便有复耕的意愿,也常常因力不从心而无法有效推进。

另一方面,整改后的耕地日常管护同样面临人手不足的困境。农作物的种植、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都需要及时、精细的管护,才能确保粮食丰收。然而,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使得这些管护工作难以按时、高质量完成。比如在病虫害高发期,若不能及时组织人力喷药防治,病虫害一旦蔓延,将对粮食产量造成毁灭性打击。一些需要集中人力完成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缮工作,也因人员不够难以顺利开展,影响了耕地的灌溉与排水,进一步制约了整改效果,让乡村职工干部们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0 阅读:0

清风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