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街头的百年味道:耳聋伯元宵的传奇

小雪美食记 2025-03-27 16:28:29

在福州的老城区,有这么一家店,即便没有特大的招牌,却总能吸引众多食客的光临。

大家仿佛早就知道它的存在,或许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或许是不经意间体验过那独特的味道。

围绕这家店的存在,总有一种神秘和熟悉感交织着,令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这幅景象就像城中的一道风景线,为福州这个古老城市增添了一些别具一格的烟火气。

这就是耳聋伯元宵,一个横跨三个世纪的传奇。

耳聋伯的由来与发展

耳聋伯元宵的故事要从它的创始人林炳祥说起。

早在清光绪年间,林炳祥挑着担子,跟着戏班在台江苍霞一带卖他自制的元宵丸。

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卖就是三十多年,并最终让他的名字留在福州人的记忆中。

后来,接过家业的林桂芳元虽耳背,被称作“耳聋伯”,但这并不影响元宵的名气。

随着时间推移,不论是抗战时期的坚守,还是在第三代手中品牌名的改变,耳聋伯元宵的名声早已深入人心。

虽然店名曾改为“英德元宵店”,但在当地人眼中,这里依然是“耳聋伯元宵”。

老人们总会在节庆时分记得买些元宵丸,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福州人的咸元宵情结

说起福州的元宵,不得不提到一个和大多数地方不同的特点:元宵丸是咸的。

在福州,甜口的糯米丸子被称为汤圆,咸口的猪肉馅糯米丸子则是元宵。

在耳聋伯的摊位前,总能看到许多人垂涎欲滴地等待着。

元宵的皮薄且Q弹,咬上一口,鲜美的肉馅和酱香的汤汁在口中四溢,可谓是吃一口就能忆起童年的味道。

那种不粘齿、味道绵长的口感,让不少人沉醉其中,仿佛嘴里的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一口带着记忆的幸福。

传统工艺的坚守

耳聋伯的元宵一直坚持着古老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坚守。

元宵的皮用的是“米齐”,福州话的米齐是以糯米和粳米混合浸泡磨成米浆,再压制成生米齐,再煮熟变成熟米齐。

两者混合捏成形状薄而不散的元宵皮。

肉馅选用当天现杀的猪后腿肉,剔除筋膜,手工剁成馅料,再调配成福州人爱的咸式肉馅。

这种手工艺的传承,使得每一颗元宵都带着浓厚的情感。

正是这种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坚持,让耳聋伯元宵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元宵丸的独特制作

元宵的制作看似简单,但把米齐和馅料做到完美结合,实质是一门精细的技艺。

米齐的比例须得刚好,不干不软才能让元宵丸保持良好的口感。

每一颗元宵丸,其捏制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制作师傅多年积累的经验。

其中的秘诀,师傅从未多言,但那熟练的手法都在每一次的捏制中体现出技艺传承与创新。

无论是小木鱼形的外观,还是馅料的丰富鲜美,皆体现了耳聋伯元宵的独特魅力。

结尾让耳聋伯元宵走出福州,成为全国食客心中独特的存在。

这不仅仅是一个传承百年的饮食文化,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耳聋伯元宵的魅力在于它将一种未变的传统技艺通过现代的信息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

再普通不过的糯米和肉馅经过百年传承,却筑造了一个地方的饮食记忆。

这种文化的坚守与创新,成为现代生活中一场不需要过多语言传递的美好体验。

让我们记住这份曾经与现在交织的味道,用每一次品尝的愉悦延续它的故事。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