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两河明珠”水生态金名片 聊城让千年治水智慧“活”起来
在聊城四河头,古运河的斑驳石闸静卧在碧波荡漾的湿地中,芦苇摇曳,流水潺潺,仿佛在低吟着千年治水智慧,历史与生态在此交织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聊城及周边不少群众前来拍照打卡。
“四河头因地处京杭大运河、徒骇河、赵王河、四新河的交汇处而得名,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承担着航运、灌溉和防洪功能。”聊城市水利局二级调研员梁立奎介绍,“如今,这里已建成四河头水利遗址公园,很多历史感厚重的水利建筑都被留存了下来。比如,跨越半个世纪的园区中央桥梁依旧完好如初,与不远处新建的玻璃栈桥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景。”
近年来,聊城市注重水利遗产保护传承,通过挖掘水利发展历程和与水结缘的历史名人事迹,建成聊城水利发展史展厅、位山灌区历史陈列馆等2处水利展馆,编纂出版《聊城市水利志》《聊城水利大事记》等志书,编纂《聊城历史治水人物》《聊城历代水利诗歌》等水文化书籍,厚植水文化底蕴。同时,开展水利遗产调查摸底,全市统计水利遗产线索76处,推动2处水利工程获评省级水利遗产,增添了水利工程文化内涵。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临清市会通河相关水利建设,成为聊城水文化与水生态深度融合发展的典范。
漫步在会通河沿岸的亲水步道,临清市水利局局长付凌云告诉记者:“会通河景观岸线以硬质垂直岸线和硬质的阶梯岸线为主,亲水性岸线大部分采用了凸出式的广场平台,以满足游人的亲水需求。”
近年来,临清市将幸福美丽河湖建设与运河文化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会通河公园,并在人员密集区建设了滨水慢行道、水文化公园、游船码头等亲水便民设施。2021年,会通河临清段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2023年成功创建为省级水利风景区。“运河钞关、鳌头矶、运河沿岸老街等三处景点线路成功入选2025年‘沿着水网看山东’水旅融合精品线路名单,进一步丰富了全市水利故事。”付凌云说。
“我们始终注重打造水文化示范平台载体,把河湖生态建设作为提升水工程及水环境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示范工程。”梁立奎说,目前,聊城市成功创建6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处省级水利风景区、53条省级幸福美丽河湖以及2条省级效益河湖,水生态水文化融合结出硕果。
在传承和弘扬水文化的同时,聊城市还注重创新“水文化+”形式,营造良好的兴水节水护水良好氛围,让“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融入全民生活之中,成为全社会时尚追求。
在二干渠城市生态公园——“花堤”,形态各异的景观石上题刻着以展现水利精神、传统道德、精神文明、生态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名言诗词,为生态公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我们融合水利风景区与城市园林景观特色,建成以城市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共艺术雕塑精品文化展示区,并改造建设聊城市法治文化长廊,成功创建‘山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让市民在享受娱乐休闲的同时还能受到法治文化熏陶。”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杨玉广介绍。近年来,聊城市在位山二干渠、三干渠建成了花堤、翠堤、福堤、廉堤等主题文化带状公园和20余处“水·堤”文化广场,将水文化与法治文化相融合,采取多种形式,扎实做好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水管水工作。
“聊城是黄河与大运河唯一实质性交汇城市。这里不仅有悠久的治水历史,还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聊城将治水智慧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持续讲好‘两河明珠’水利故事,不仅让这里的水文化‘活’起来,更要让这里的水文化‘火’起来。”聊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会忠说。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胡磊 孙亚飞 通讯员 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