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李嘉诚家族、郭得胜家族、李兆基家族和郑裕彤家族被称为是“香港四大家族”,这四家也几乎成了香港财富的代名词。

但很多人不能理解,同为顶级富豪资产规模也不比四大家族差的的霍氏家族为何没能排上名号?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霍家就没把"赚钱"当终极目标,和四大家族走的也不是同一个体系。
四大家族的发家史,说白了就是一部香港地产的发家史,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李兆基的恒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哪个不是靠着囤地、炒楼、收租一步步堆起来的财富帝国?

香港这地方,寸土寸金,地皮就是命根子,四大家族很早就摸准了这个脉,吃透了地产垄断这碗饭。他们精于计算,擅长在市场中寻找机会,无论是抄底英资撤离时的资产,还是在地产泡沫中精准布局,每一步都透着商人的敏锐和果断,几十年来,他们把香港的土地资源攥得死死的,楼盘一栋接一栋地盖,租金一年比一年高。
李嘉诚那句“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名言,就是对四大家族发家史的最好诠释,他们把资本游戏玩得炉火纯青,家族财富一代代传承,牢牢占据香港经济食物链的顶端。这不是贬低他们,商人逐利是天性,这也无可厚非。

这种纯商业逻辑让他们站稳了“四大家族”的位置,但也让他们身上少了几分其他味道。
如果单论资产,霍家未必比四大家族少多少。坊间传言,霍英东在世时,家族财富可能高达数百亿港元,尤其是他在南沙项目和澳门博彩业中的隐秘布局,外界难以估量。但霍家从没把“赚钱”当成唯一目标,他们更在乎的是另一种东西——家国情怀。

霍英东的爱国之心,在香港商界无人不知,他出生于1923年,正值中国风雨飘摇的年代,少年时目睹了国家的苦难,这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抗美援朝的时候,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美国带头搞封锁,物资运不进去,内地急需补给,霍英东二话不说就带着自己的船队就往枪林弹雨里冲。
那时候朝鲜战场上炮火连天,他愣是冒着生命危险把一批批物资送过去。后来有人问他怕不怕,他笑笑说:“国家有难,我这点命算什么?”这可不是场面话,他是真的豁出去了。
后来为了把中国的贸易运输路线打通,他也开始扩建船队,盘活了香港的航运业,后来也被人们称之为是“船王”。

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甚至可能让他赔上身家性命,但他还是做了。后来,他把目光投向了内地建设,投资南沙项目时,他曾说过:“我不求回报,这不是做生意,是为国家。”南沙那块三倍于澳门的土地,后来他没拿来搞房地产,而是希望把它建成广州的“尖沙咀”,为国家经济发展出力。
当其他富豪忙着在香港囤地炒楼时,霍英东却在北京捐建体育馆、资助教育。有人算过一笔账,霍英东一生捐给内地的资金,可能比他留给家族的还要多。这种“宁舍金山换国运”的做法,在商界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霍英东眼里,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其实霍家的资产到底有多少?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和四大家族不同,霍家的很多财富并没有公开上市,比如他们在澳门博彩业的股份,是通过霍英东基金会持有的,外界很难窥见全貌,南沙项目的权益,也多以家族信托或非直接持有的形式存在,这种低调的处理方式,让霍家的真实实力难以被量化。

相比之下,四大家族的财富多是透明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土地储备的规模,都能一目了然。
但资产的多寡,从来不是霍家追求的核心,他们更像是一个“红色家族”,这个标签在香港富豪圈里独树一帜,四大家族虽然也表态支持国家,但他们的核心仍是商业利益,政治色彩远不如霍家浓厚。
霍英东不仅是商人,还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政治身份让霍家和国家紧密相连。他的长子霍震霆继承了父亲的体育事业,成为香港体坛的代表人物,孙子霍启刚则是全国政协委员,频频为香港青年融入内地发声,可以说霍家三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份爱国情怀。

要说四大家族是商界的传奇,那霍家就是国家的脊梁,霍英东也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豪门,不只是看你拥有多少,而是看你愿意付出多少。
信息来源:
霍英东百度百科资料
四大家族百度百资料
新华网:《霍英东:赤子之心 敢为天下先》
澎湃新闻:《李兆基谢幕,香港四大家族淡出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