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给钱送礼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新三样”

老子道德经 2024-10-22 09:33:08
和颜悦色,给笑脸

《论语》中对“孝”的讨论不少,其中有一段较为经典。

子夏曾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

子曰:“色难。”

孝顺父母和颜悦色,不发脾气,甩脸色,是最难的。

难在何处?

难在存有一颗尊重的心,难在保持一个温和的态度。

作家史铁生因脊椎受损而双腿瘫痪,变得喜怒无常,在家对母亲大发脾气。

此时母亲正身患重病,已是肝癌晚期。

她夜夜忍受着剧痛,日日默默承受着儿子的暴躁,始终不离不弃。

她常常会在深夜悄悄流泪,忧虑儿子的未来。

直到临终前,她仍念叨着:“儿子,我那有病的儿子,我走后你可怎么办啊?”

母亲去世后,史铁生幡然醒悟,后悔对母亲发了太多的脾气。

父母不是情绪的出气筒,家人的包容更不是我们撒泼的借口。

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年轻人主动干活做事,有好吃的先让长辈享用,这就算孝顺了吗?

孝顺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包括耐心、尊重、安慰和关爱。

多一些笑脸,少发些脾气。

面对父母“闯祸”,不急躁不生气,和颜悦色,才是最大的孝。

包容体贴,给理解

《礼记》 有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包容体贴父母,是最顶级的孝顺。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张孝的年轻书生,他以孝顺闻名乡里。

张孝的父亲因病早逝,留下他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因悲伤过度,晚年性格变得十分敏感和易怒,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对张孝大发雷霆。

尽管如此,张孝从未有过怨言。

每当母亲闹脾气,他总是耐心地倾听,然后温和地安慰母亲,从不顶撞。

乡亲们对此感到不解,纷纷问他为何能如此容忍。

张孝回答说:“母亲失去了父亲,心中悲痛,她的行为我能理解。母亲生我养我,作为儿子,我应当包容安慰她。”

张孝的孝行感动了上天。

一日,母亲在梦中得到启示,醒来后性情大变,变得温和而慈爱。

她对张孝说:“我梦中见到了先夫,他告诉我,你的孝顺感动了天,上天将赐予我们幸福。”

从此,张孝和母亲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

《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其恩,昊天罔极。”

不知是前世修了多深的缘分,才结下今生的善果。

父母为了子女倾尽所有,他们不求回报,把自己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我们。

可子女能为父母做的,却少之又少。

孝顺父母,请多一些关心,多一份理解。

理解他们的感受,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才是给父母最好的孝顺。

用心陪伴,给时间

毕淑敏说:“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尽孝的心愿,相信来日方长,可以在父母身前尽孝。”

人生在世三万天,过一天,少一天。

小时候总想着等到出人头地,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

到头来才发现,“来日方长”四个字,就是人生最大的谎言。

汉朝有位读书人,名叫韩伯愈,从小到大,每次他一犯错,母亲就严厉地对他施以惩戒。

尽管母亲的打骂很重,他从未表现出怨言。

直到一次,母亲再次敲打他时,他竟然哭了。

母亲感到惊讶,十多年来他从未因挨打而哭泣,这次为何会流泪?

韩伯愈回答:“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时我总觉得很痛,但今天母亲打我时,我却感觉不到痛了。我想是因为母亲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我能陪伴您的时间慢慢变短了。”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做了他人的“儿女”,成了他人的“伴侣”,当了他人的“父母”。

唯独做儿女的时间,是最短暂的。

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在,人生可寻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

生前一次孝,胜过墓地万次扫。

岁月不饶人,行孝需及时。

你我的简单陪伴,才是最令父母心安的存在。

趁现在,从此刻,常回家看看,停一停匆忙的脚步,多陪一陪我们的父母。

正所谓:“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家可归,有人守候,有盏灯为你点亮。

只要父母健在,无论走多远,孩子总有一个温暖的家。

父母是每个人最大的福气,善待他们,才能拥有世间最大的幸福。

愿我们能在父母健康时,学会爱与被爱,让回忆中只有欢笑,不留遗憾。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身康体健,无病无灾,长命百岁!

0 阅读:17

老子道德经

简介:【老子道德经】弘扬中华道家文化,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