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能量若没了,剩下的只能是摆烂了

如波谈育儿 2025-02-21 12:41:25

文/兰妈谈育儿

网上看过一个提问:“那些容易把孩子养废的家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评论区最高点赞的是一位网友分享

他说:

“我已经36岁了,现在还每天内耗,看见父母,甚至听见他们说话,我就浑身难受,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甚至烦躁不安地朝他们发脾气,可等他们走了,又觉得是不是这样不对,自责愧疚,毕竟是父母,然后循规蹈矩,反复痛苦,消耗自己,痛不欲生…”

还有网友分享说:

记忆中,我妈妈给我带来的只有痛苦

就举三个例子来说吧

第一,我青春期突然饭量大增,她就开始骂我像猪,现在30多岁了,体重成功保持160+怎么都减不下来

第二,我妈爱睡前洗漱干净,我是早上起来洗澡刷牙,因为我妈去上班我睡懒觉,所以她从来都没见过我刷牙,就满世界说我不刷牙,说我不洗澡……

第三,现在我妈开始否定我成年以后自己做的所有决定,比如留学,比如在大城市工作,说我不该花那么多钱留学,说我不该在XX城市,应该回4-5线城市工作攒钱买房子,现在我也的确很怕自己选择错,做错事,待在出租屋失业中

从这些可以看得出,一个孩子如果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还时常惶恐、焦虑、害怕不安,那童年的经历也一定是不快乐的

特别是在小事上经常被消耗的孩子,长期的批评打击、贬低谩骂、否定攻击,导致孩子长大后的能量往往就很低,当怎么努力也看不到希望时剩下的也只有摆烂了

比如,经常生活在以下几种环境下的孩子,长大后内心能量往往就比较低:

01

喜欢挑毛病

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

有人说,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穷,而是家里有一个制造内耗的人

那站在育儿的角度来说,孩子最委屈痛苦的也不是要什么不给买的物质遗乏,而是家中父母无时不刻的数落和打压了

亲戚家的孩子安安,15岁了,今年正好是读初三的毕业生

每次回家路过他们家都能听到一系列的谩骂声,不是骂孩子太懒,就是指责孩子没出息,什么都干不好

聊起中考这件事时,家里人也满是放弃的口吻说:“都没指望过他能考上高中,中考完了之后就去打工吧”

看了看个子不高,也就是155米左右的样子,我满脸震惊地问:“那么小的年纪,到哪里会有人收呀”

爷爷奶奶说,隔壁村的一个孩子,初中毕业不就是去一个饭店扫地了吗?就这没出息的样子,也只配扫地了

我接着问“即便是没考上高中,为什么不送孩子学一门技术,将来也是一种谋生的方式呀”

没想到,老人却告诉我:“他爸爸不可能花那个钱的,在他的眼里,也早已经放弃了这个孩子”

听到这里,我满眼的心疼与无奈,这个孩子的内心也一定很苦吧

后来,元宵节回家那天,女儿和几个小伙伴再次找到安安一起玩做饭的过家家游戏

十几岁的小身影,站在人群中并不突出,但几个孩子就喜欢围着他转,就连整个的贴心大哥哥模样,也掩盖不了他眼里的自卑感

特别是回家的路上,女儿还满脸难受地告诉我:“妈妈,安安哥哥好可怜呀”

我问她原因,她告诉我:“安安哥哥说了,她在家里什么都不是,爸爸瞧不起他,不管他,爷爷奶奶也把他说得什么都不是”

很显然,一个总是被盯着缺点不放的孩子,怎么能真正快乐、甚至优秀得起来呢

也唯有积极的环境、认可的力量,才能让孩子走出泥潭,真正长大并发光发彩

02

数落性打击

不断消耗孩子的精神气

在谈起为什么不要在小事上过度消耗孩子这个话题时,北大心理学硕士武志红老师是这样说的:

孩子不听你的,很多家长之所以感到委屈伤心,甚至觉得孩子是故意和你对着干的原因,主要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按照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律去做事情

仔细想想,事实确实如此

举个例子:

孩子中午放学回家就嚷嚷着肚子饿了,饭菜端上桌子,也立马狼吞虎咽地干掉了两碗米饭,可你看到孩子吃相那么着急的样子,总觉得孩子没吃饱,也非要让孩子再吃一碗

那这个时候,孩子吃饱了,觉得很撑,自然也就吃不下了

此时此刻,你认为孩子是不听你的,故意和你对着干,还是在做他们自己呢

很显然,孩子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个“吃饱了”的概念,如果孩子只为了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而强迫自己接下你递来的那碗饭,那孩子也并不是真的“懂了”,而是委屈求全中失去了自我

有个朋友,她家的女儿贪玩心很强

为了让孩子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也试过了很多方法,可结果到最后都不太理想

没办法,又不甘心接受孩子普通的情况下,她只好使用激将法来起到激励的作用

比如,孩子成绩没考好时,会打击说:

“看看别人,再看看你,真是云泥之别,为什么就不能争口气,好好努力一下,让别人也看看你也可以呢”

“算了算了,我看你也就那样,没得救了,既然你都不要脸,那我也无所谓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懒得管你了”

果然,孩子听到这些话瞬间着急了,连连认错,也保证后面会好好学习

可数落性打击的激将法,终归不是能栽培孩子的归宿,那些伤人话的台词也会不断消耗孩子的精神气,一旦孩子内心积攒的苦楚、不甘、还有委屈足够多,且难以消化时,那孩子叛逆起来的样子也是无可阻挡的

朋友家的女儿就是这样,说不愿意学习了,那十匹马都拉不回来,谁跟她谈学习的事就胡乱说狠话攻击人

所以,父母真正想好好栽培孩子,那就需要为孩子提供积极正能量的成长环境,你觉得孩子前途可期,那孩子就会带着希望去发展更好的自己

而育儿这条路上,父母需要修炼的第二种能力也是耐心,只要给孩子时间慢慢成长,有耐心地等孩子慢慢变好,那孩子就能成长得越来越好

03

传递负能量

喜欢把外面情绪带回家

一个家庭之所以有不断制造内耗的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个人不能很好地区分自己的情绪

认识一个妈妈,本来是传说中的贤妻良母形象,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对公婆还孝顺有加

可自从两个女儿转回老家上学,和婆婆同住一个屋檐下后,很多事情就慢慢发生了变化

首先就是对婆婆的包容和忍耐了

在以前,还没有结婚时她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婆婆脾气不好,但年少有憧憬,总觉得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她对婆婆一百分好,那婆婆也会感动地同样对她好

事实上,想象是美好、现实总是残酷的,世界上最难的也不是处不好的关系,而是如何把一段关系长久经营下去

特别是婆婆好强了一辈子,哪怕是五十多岁了,依然起早贪黑地出门工作

可随着外面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干,本身脾气就不好的老人时常把外面的情绪带回家,孩子每天回家都能听到唠唠叨叨的不耐烦声音

有那么一段时间,受不了唠叨、打击声音的女儿,甚至对妈妈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家,住在奶奶家里一点也不自由,一点也不快乐”

再后来,孩子大了,老人的嘴碎虽然好点了,但妈妈却遭殃了

印象最深的两次

一次是洗手台上的包装盒没有及时扔掉,当时就被批评太懒,有手拆盒子、没手扔掉,真是太懒了

另一次是中午,正在洗碗时婆婆突然回家拿东西,由于油烟机还没来得及擦干净被看到后,当时就趾高气昂地发号施令说:“你给我每次做完饭都把油烟机擦干净了,不然到时候我难得收拾”

一番话,瞬间让人火冒三丈,顶嘴几句后不消气,回头看到女儿身上的问题时又不留情面地批评打击

直到女儿受委屈后对她说“妈妈,你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就骂我,跟奶奶有什么区别,难道我在你眼里就那么糟糕吗”

一瞬间,妈妈瞬间明白了坏情绪的可怕之处,除了能伤人于无形之外,还具有极强的传播力

例子中的婆婆之所以有坏情绪,就是把外面的情绪带回家,妈妈也不例外,在老人那受了气后又发泄在孩子身上

这些都是不会处理情绪的情商短板

想要修复、或者保证一段关系的持久性,那稳定的情绪、会说话的嘴巴都是必不可少的武器

比如,回家之前先用手挤出一个微笑,然后对孩子说“宝贝,我回来了”

又或者,委屈难受控制不住情绪时跟孩子撒撒娇,对孩子说“宝贝,我现在很难过,你能抱抱我吗”

这些都可以有效缓和情绪,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修复和运用

04

不信任孩子

总觉得孩子顽皮爱闯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比起孩子什么事都做不好,更可怕的是家长不相信孩子能把一件事做好

认识一个男孩,12岁了,整天沉迷于手机游戏,怎么劝都没用,孩子也根本就听不进家里人的话

没办法,妈妈只好决定没收手机

本以为禁止碰手机后就能消停一段时间,可孩子竟然直接大发脾气,直接伸手把妈妈的手机夺过来,然后啪地一声,扔在地上

最后还不忘用脚剁几下,消消气,嘴里甚至还说着:“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的话

看到这里,心中是不是觉得可悲又可气呢

明明一把手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最后居然朝自己扔东西泄愤,还一点情面也不留地忤逆针对

也本以为这就是白眼狼无疑了,可当男孩再次被妈妈打击“同样是男孩,别人家的孩子都能洗衣做饭,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了,你呢,除了玩游戏还会干什么?真是社会败类”时

孩子也不甘示弱,直接委屈地回怼说:

“是我不会做家务吗?明明是你不相信我,觉得我碍手碍脚会给你找麻烦,还记得我读三年级时满心期待地想帮你洗碗,你说什么了吗?你直接讽刺我贪玩爱闯祸,还让我离你远一些,要是把碗打碎了,就是给你找麻烦”

是呀,没有天生不会的孩子,只有一开始就失去信心和兴趣的热情之心,一旦这份能量被消耗殆尽了,那孩子可真成了你眼中不学无术的孩子了

不想这样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那信任孩子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正所谓家长眼中藏着孩子的未来,你相信孩子未来会变好,那孩子未来自然就能变得好

那么,关于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0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