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白米粥的眼泪也可以这样汹涌啊!
暑期档票房整体低迷,外语片更是惨淡,但有一部泰语片,却在几乎零宣传的情况下,一骑绝尘,豆瓣评分9.0,国内票房超过1亿。
没错,我说的是《姥姥的外孙》。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单是台词,就令人震撼。
奶奶最后的日子,围绕着她身后的遗产,所有人展开一场亲情竞赛。
我其实更喜欢它的英文片名,叫《如何在外婆去世前赚到100万》,更贴切于故事本身。
有人说,它是年度最触动人心的泪珠,很费纸巾,后劲儿很大。
但它也撕破了东亚家庭温情的面纱,没有人主动谈钱,但所有的行动都指向了钱。
一种很新的养老
一种很新的赚钱方式
老龄化加剧,关于养老方式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种很新的养老被称作“全职儿女”。
那些有退休金的老人,花钱雇佣自己的孩子或孙辈当保姆。
《姥姥的外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它不是标准的家庭温情片,主人公的起心动念,甚至“很罪恶”。
男主阿安,无业游民,早早辍学在家当起游戏主播,事业没起色游戏却越打越迷,存在感低到,有游戏就可以不用与人交流。
一家人去扫墓,阿安虽然人在墓地,但只是“人机”一般,四肢和大脑几乎分离。
把他一手带大的姥姥患上癌症,母亲伤感的在他身边碎碎念,但阿安戴着耳机,头都没有抬一下。
在他看来,姥姥已经那么老了,得了癌症又有什么关系。
但有一件事,忽然让阿安对姥姥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表妹因为照顾病危的姥爷,在姥爷死后成为姥爷房产的唯一继承人。
那之后,阿安开始效仿表妹,希望以“孝”的名义,在短时间内,得到姥姥的房产。
阿安给姥姥买了牛肉牛杂粿条,但姥姥说自己根本不吃牛肉;阿安买回炸鱼,姥姥又因为不是老地方那一家,不肯吃;姥姥要烧水泡茶供奉神明,阿安用微波炉烧水,直接惹怒了姥姥......
阿安来看姥姥之前,就已经将姥姥房子的照片,放在了网上,他认为老年人是很好哄的,给一点温暖,就会马上把房子送给他。
但姥姥只是老了,又不是失智了。
阿安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决定拼尽全力,干脆搬到姥姥家和她一起住。但散发“孝心”的,不止阿安,还有两个舅舅。
阿安能顺利拿到这笔钱吗?隔了一代人的姥姥和外孙,相处的又怎么样呢?平静的家庭生活里,暗流涌动。
姥姥教会他煮粥
他教姥姥用美图滤镜
居心叵测捆绑在一起的隔代人,能幸福生活在一起吗?答案是肯定的。
年轻人最怕父母的碎碎念,但姥姥没有,她只是默默地教会阿安煮粥,私心想过,阿安就算找不到工作,也还可以继承她的手艺,卖粥为生。
没有数落,更没有“望子成龙”的奢求,在姥姥眼皮子底下的阿安,得到了自由。
“儿孙自有儿孙福”,通常是到了孙辈这一代,才能真正释怀。
而姥姥呢,得到了松绑。
姥姥的一生,母职二字压在身上,担子比山还要重。
她不会和任何一位儿女再睡一张床,不会在他们面前哭,更不会告诉儿子,他买的鞋不合脚,但和阿安,都可以。
阿安给姥姥用美图滤镜,告诉姥姥“你这个年纪变成睡美人,找个王子救你可是很难的”,点滴之间,有很童话的部分。
姥姥穿很漂亮的花衬衫,故意不扣最后一颗扣子,阿安特意为姥姥系上,嘴里说:“为什么不系扣子,故意秀性感吗”。
姥姥却说,这个衣服就是这样穿的。
后来,姥姥被送进养老院,她躺在床上,全部扣子都系的严严实实,阿安过去为姥姥打开扣子,已经几乎走到生命尽头的姥姥故意和他开玩笑说“很好,我正想秀一下性感”。
那一刻,你明白这就是他们相处过的意义,特殊的化学反应,是时代和岁月碰撞出的歌,沧桑又清新。
儿子继承遗产
女儿继承癌症
影片中女性的困境,是观众讨论最热的。
姥姥在原生家庭里,照顾父母,尽心尽力到最后一刻,但父母把所有遗产都留给了哥哥。
等她知道自己快去世时,想买一块好一点的墓地,只能上门找住在豪宅里的哥哥借钱。
本以为暮年的兄妹俩,能头靠着头一起唱歌忆往昔,一定情谊深重,但两人所有的情分都在姥姥开口借钱的一瞬,消失的无影无踪。
姥姥在适婚年纪,被父母安排嫁人,老公无所事事,只会赌博,她生了三个小孩,全靠自己每天凌晨5点起床,10泰铢一份的白粥养活全家。
好不容易等到孩子长大,老大经常没时间看她,老二则是没钱了才回来撒娇,偷钱。姥姥看在眼里,却还是每周日精心打扮,坐在门口眼巴巴盼望儿子们来看她。
影片中只有一个女儿,心疼母亲卖粥逃学回家,为了带妈妈看病,宁愿把白班调成夜班......
但这也很恐怖,女儿从未想过继承遗产。
付出就该有回报,道理人人都懂,女儿不是没有私心,只是在东亚家庭“重男轻女”的语境中,连她的私心也一并被吞噬了。
姥姥和女儿,在整部影片中,用中年和暮年,共同凑成一个女性完整的“被吃干抹净的一生”。
女儿的那句“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将东亚家庭中不能说的潜规则,推向极致。
装在塑料袋里的石榴
一双不合脚的鞋
东亚家庭里的情感流转,几乎无法肉眼可见热烈二字,它更像是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表面上永远是和和气气,但和气背后,被压抑的矛盾,一点都不会少。
《姥姥的外孙》在最开始,就撕破了东亚洲家庭里的“亲情”画皮。不主动谈钱,但每个人的指向,都是钱。
口口声声要照顾老人,但背后的逻辑全是孝道的绑架。
女儿说,我不照顾妈妈,别人会说我不孝顺。
姥姥病危之时,儿子们最先想到的是房产证,每个人心里都想是姥姥的那个唯一,他们夺爱,更夺财。
这里没有亲情神话,只有尖锐斑驳,仍苦苦维系的亲密关系,正如装在塑料袋里的石榴,正如姥姥那双不合脚的鞋。
塑料袋里的石榴,可能也很甜,但缺少了一份光鲜。鞋子看上去很漂亮,但打了血泡,也不能说。
但故事没有就此结束,被权衡,被绑架的亲情,也是亲情,你要学会接受它的不完美,接受它荒草丛生、暗礁死水中,苍凉又污秽的那个部分。
最后的最后,我们才明白,石榴虽然隔着塑料袋,结果很少,但那是给外孙的专属。
100万巨款向外孙砸来时,他选择了给姥姥买一座最好的墓地。
利益熏心的现实考量之下,每个人的动机,都足够罪恶,人性弯弯绕绕,没有一个人是真的爱,也没有一个人是真的坏。
但亲情,就好像一张彩票,总是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给你一个大奖。
外孙,就是姥姥的彩票。
当你老去
需要面对什么
姥姥人生的最后时光里,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等孩子回家,另一件是等待死亡。
“养儿防老”的谎言,在这个故事里,被扯的稀烂。
姥姥的台词,听听都能让人泪目:
“但我很讨厌春节的最后一天,冰箱里那么多剩菜,让我一个人怎么吃啊!”
“我想死,爸爸妈妈,你们来接我吧!”
在姥姥和外孙整体相处还算愉快的最后时光里,我无法沉迷那短暂的温情,反而是越来越清醒,冷静。
电影在一种极致的反复拉扯中,把终极问题抛给了观众:我们应该怎样直面衰老?当父母老了,当自己老去,如何保证他们的体面,如何保证自己的体面?
姥姥的形象,是很多孤巢老人的真实写照,虽然是误打误撞“幸福到了最后”,但也有参考的价值。
面对癌症,她轻描淡写的对朋友说,“我也中招了,第四期”。
没有痛苦,没有不舍,甚至还带一点把说悄悄话的调皮,那种豁达和坦然,让人忽然觉得那么弱小的老人,包容心太伟大,充满了力量。
姥姥身边所有亲人,都在计较利益得失,期待回报,想用真情换真金。
姥姥没有说破,更没有指责和抱怨,一切都在一种死水般的平静中,被消化了。寺院中姥姥长达30秒的回望,是她无声反抗的高潮。
不计较的智慧,需要钝感。
被割了最疼的部位,哪怕流着鲜血,也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不是不疼,而是被伤害习惯了。
一个人,需要忍受多少伤痛和孤独,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变成老年人。
姥姥的身躯越来越瘦小,小到盛纳她的容器从一栋房子,变成一张窄窄的床,她的全部,只剩下那张床,甚至连那窄床都被她衬托的好大。
我想起《百年孤独》中的那句话: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我们总说电影市场要迎合观众日新月异的新需求,重口味,要不断制造刺激。
但《姥姥的外孙》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展示了和“老去”相关的种种问题。
它温柔而犀利,真实而诚恳,余温和余味都相当悠长。
一蔬一饭,也有惊天动地的羁绊,死气沉沉的暮年,也有跌宕起伏的瞬间。
《姥姥的外孙》能收获成功,归根结底,不是它发散出了多少尖锐的社会问题,而是它对人性的描摹,足够细致,足够敏锐,足够深刻。
电影没有一个字讲人性,却早就在那么多的回合里,把人按在地上,剥了皮。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你我,让你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