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井山,在县西(注:原石埭县治在广阳,现属黄山区)七十里,其山延袤数十里,为九华之祖。中有七井,炎暑多凉,异于他处。上有望江尖,竹木蓊翳,多产药材。”——《石埭县志》
四季更迭,气温的骤降预示着秋的尾声,但肆艺乡行的旅途仍未停止;蹚过江苏兴化的湖塘,渡过浙江舟山的海浪,在十一月中旬,肆艺文旅一行来到了坐落在皖南山区环绕之中的“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安徽石台。在这里,我们拜访了女企业家胡雅琴(下称胡总);依附着引言所述的七井山的丰富资源,她经营着一个石台县域乃至安徽省内享有盛名的农产品品牌,“七井七宝”。
“七井七宝”中的“七宝”指的是山茱萸、竹笋、薏仁米、火腿、黑玉米、茶叶和辣椒。相传某个时期的户部尚书把七井山的这七样特产作为贡品进贡给皇上,因此得名。而在今天,七井山的山茱萸作为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之一,由于其极高的熊果酸含量,在全国范围内也富有盛名。“七井七宝”的IP设计也颇具匠心:以祖母绿为基调的圆形主体内, “七宝”以流动的姿态巧妙排布,使得它看上去充满了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也正是被“七井七宝”的产品和品牌设计所吸引,于是,在肆艺文旅董事长袁泉(下称袁总)的带领下,团队驱车来到石台县,想通过和胡总的对话,进一步了解并挖掘“七井七宝”、七井山乃至这座县城的价值。
踏进石台县七井山食品有限公司的大门,一面墙的金色牌匾映入眼帘,“安徽省著名商标”“池州市十大农产品品牌”等字样格外醒目。据胡总介绍,她在毕业后从父母手中接过这家公司,一改之前传统的销售模式,基于“现在做产品就得会讲故事”的理念尝试做品牌和市场。袁总对“七井七宝”的大方向表达了强烈的赞同,她表示,很多乡镇农村遍地是宝,但一说到品牌建设、市场推广,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很多地方一产做得不错,但二产能做好的不多。
聊到产品,胡总提到他们主要以预包装食品为主,除了自己种植部分的农产品,他们也会从本地的农户手上收购,然后进行生产加工。胡总着重介绍了“七宝”中的七井黑玉米、火腿和辣椒。在玉米的种植上,胡总始终坚持传统。这种独特的老品种,米粒呈黑色,玉米棒却是白色,对种植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据胡总介绍,“五百米之内不能有其他杂交品种”。即便他们尝试将种子移植到其他地方,结果都会出现变种。在食用方法上有两种传统做法,一种是用破壁机将玉米打成浆,“口感特别细腻绵柔,完全没有渣渣,就像小时候吃的玉米香”;另一种“就跟煮稀饭似的,把玉米粒用清水煮开,然后加点蜂蜜或冰糖。煮出来的玉米粒仍然保持新鲜的口感。”
七井火腿和辣椒同样别具一格。胡总的二伯作为七锦火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着传统工艺的传承重任。这种传统发酵型火腿需要经过腌制、压制、晒制和熏制等工序,再经过长达两到三年的自然发酵。时至今日,七井火腿依然坚持着纯手工的传统工艺。而七井山出产的辣椒皮薄肉厚,制成辣椒片后特别脆,在加工过程中更是坚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保持着最原始的风味。
在交流中,袁总对“七井七宝”的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她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而产业的提升需要从品牌建设入手。“通过精心的包装和故事讲述,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袁总说道,“就像胡总二伯作为非遗传承人,这样的本土人才最了解本地文化。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愁吃喝,开始追求原产地的优质食材,而七井山的特色农产品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针对“七井七宝”的未来发展,袁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合作思路。首先在产品策略上,建议“七井七宝”采取差异化路线:高端产品可突出非遗传承、地理标识等特色,主打康养保健;同时保留大众市场的产品系列,通过规模效益实现盈利。而在市场推广方面,肆艺文旅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可以依托自身的政府资源和大媒体优势进行品牌宣传,”袁总说,“向消费者展现安徽山区最原生态的农产品,比如黑玉米和火腿。”在渠道方面,肆艺文旅不仅可以通过江浙的自持酒店项目进行产品采购,还能利用政府平台、企业团购、私域流量等多元化渠道助力推广,甚至可以为企事业单位开发定制化礼品方案。
胡总对这些建议深表认同。“农产品附加值确实偏低,但又不能过度包装。”她说,“我们正计划从‘七井七宝’中重点打造七井火腿和高山辣椒两个爆款产品。”同时,胡总也表达了对深度合作的期待,希望能借助肆艺文旅在文化产品领域的专业能力,共同讲述好产品背后的故事,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吸引力。
告别胡总后,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七井七宝”赖以生长的沃土,我们驱车驶向了七井山。在视野开阔的制高点,向远眺望,茂密的植被覆盖着的山峦连绵起伏,将这座小镇紧紧拥在了怀中;秋浦河穿城而过,伴着南北两岸的公路串联起城西与城东,又被皖南这波浪般流动着的山脉,向北带出县城,从池口汇入长江,流向更广阔的疆域。
肆艺乡行的本心也恰如这片土地的河流山峦,希望把发源于乡镇县城的原生态农产品带到大众的视野里,从而将本地具有独特性和地理标识性的产品产业化,真正响应国家的号召,实现乡村振兴,也以此回报这片土地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