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锅13年,难道受害者不只刀郎一个,那英也遭受了无妄之灾?”
对于刀郎,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当年他只是凭借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就火遍了大江南北,让无数普罗大众都认识到这位富有才华的“西北歌手”。
只是很遗憾的是,就在他行至巅峰之后,居然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歌坛。
而背后的原因,无疑就是网友们的质疑,外加一些主流歌手的否定,让他心生动摇。
说起曾经否定刀郎的主流歌手,其中自然要首先提到那英。
毕竟相比于杨坤、汪峰等人,这两年在网络上的出镜率,就是那英最多,又是当导师,又是参加节目的,大有焕发事业第二春的架势。
关于那英的“黑历史”,也绝离不开那句话:“刀郎的歌,没啥人听,也就农民喜欢。”
可是到了今天,那英似乎是个背锅的人,因为她当年压根就不是这样的态度。
1971年,刀郎在一个四口之家出生,他有一个比他大5岁的哥哥。
爸爸妈妈都在文工团工作,刀郎就这样在艺术的香气中,悠然成长。
12岁那年,带着那份对音乐深深的好奇与感动,开始钻研乐理知识,每日抱着吉他和电子琴,弹唱出一个个动人的和弦。
当时台湾的校园歌曲风靡大陆,他那颗对音乐的热忱,终于彻底燃烧起来。
但看似美好的少年时期,却暗藏悲痛。
哥哥总是严格管教他,处在叛逆期的刀郎非常反感,曾经因为争论过于猛烈,他甚至跪求哥哥去死。
小小年纪的他,从没想到这话会成真。
哥哥20岁时情窦初开,有了恋爱对象,叛逆的刀郎开始对着哥嫂制造麻烦,对哥哥尖叫着"出轨"之类的词。
那天哥弟俩打得火热,母亲看到却怪责哥哥,让哥哥怒火中烧离家出走。
一个星期后,家里传来消息,哥哥在车祸中去世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冲击,让刀郎长时间不能从阴霾中走出,他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哥哥。
家里的每一角落,都有他们两兄弟的回忆,所以他只能倚仗音乐,抚平创伤。
刀郎在17岁那年,放下学业,独自一人到内江一个酒吧,学习演奏乐器。
接下来的两年里,他游走在成都、重庆等地,期间曾创建一个叫做“手术刀”的乐队,但由于缺乏知名度,最后解散了。
1990年,一位名叫杨娜的舞蹈演员,走进了刀郎的生活,给予他温暖和支持。
他们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并结婚,不久后喜添女儿。
但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刀郎每天努力工作的钱,总是无法维持这个小家,杨娜意识到严峻的现实,在女儿出生40天后留下便签,默默地消失在刀郎的人生里。
三年之后,飘摇的刀郎到了海南,重新有了组建乐队的机会,并认识了同在那里闯荡的新疆女歌手朱梅。
朱梅对刀郎的才华极尽赞美,并在他最是灰心的时候,鼓励他要坚守自己的音乐理想。
而刀郎在她的帮扶下,逐渐重建自信,而朱梅则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音乐才子。
1995年,刀郎有了新的起点,他随着朱梅来到她的家乡,并娶了她。
同时也在新疆拥有了一家音乐工作室,深入了解新疆平民百姓的生活,希望结合他们的民风,创作出具有特色的新民歌等。
2004年,他潜心创作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从新疆的每一个角落,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谁都可以唱出它的旋律。
刀郎的歌声,回荡在每一个街头巷尾,他的演出价格也如火箭般升高,从每场只有数十元,变成了高达几十万。
这突然的红火,让刀郎既兴奋又措手不及。
接连不断的发专辑、举办演唱会,销量高达270万的唱片,让刀郎人气如日中天,成为全国人民铭记的名字。
然而,刀郎一夜间的火爆,却为他引来了迷茫和漂泊,内心的坐立不安,让他再也无法找到创作的灵感。
在这种困扰之下,他选择去一个宁静的小镇,慰藉自己烦躁的心情。
虽然媒体纷纷猜测他“失去才华”或者“得了抑郁症”,但他并未出面理清。
此外,刀郎来自草根阶层的“嚣张”,令众多音乐界"前辈"感到不满,特别是他的专辑销量与知名度,让不少人眼红不已。
杨坤也否定了他的音乐: "以刀郎的个性,他应该更适合幕后工作。高晓松等人更是跟着宣称,从未听过他的歌。
如同风起云涌一般,质疑声和批评声纷至沓来,大量网络媒体对刀郎进行全方位的负面描绘。
原本低调谦逊、只想做好音乐的刀郎,被压榨得身心俱疲。
既然不能反驳他们,又无法安心写歌和表演,他选择了最后的退路,那就是避开冲突,找到安宁。
2012年, 刀郎在香港举行他的告别演唱会。
那一天,他哽咽着唱完最后一首《谢谢你》, 然后,这位轰动一时的男子,淡出了公众视线,彻底隐退。
有人觉得刀郎的兴盛,在宣示着音乐市场的退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刀郎所创作的旋律,皆是真情实感。
但无论怎么说,刀郎都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中。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许多英勇的侠客,成功后消除了对世界的渴望,选择隐退并开始享受安静和自由的生活。
然而,外界真的能接受刀郎就这样淡出视野,将繁华放下,安安静静地度过余生吗?
谁也没料想到,沉默很长时间的刀郎,会在11年后,带着全新专辑《山歌寥哉》,强势回归,再次轰动大众。
像民间歌曲一样悠闲、俏皮的旋律,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这难道就是那个曾经代表西域音乐的刀郎吗?
更让人意外的是,《罗刹海市》这首新歌的词里,明显点出了曾经挖苦他的那英、杨坤等人。
网友们纷纷起哄,认定这就是刀郎的反击!
整整11 年了,他终于忍无可忍!
转眼间,那英和其他人的评论区,成了批评的海洋,几十上百万的留言,大都是谴责和嘲笑。
那英曾说过:"只有农民才听刀郎"的讽刺之词,引发了大家的愤怒。
现在,刀郎的新歌又把事情扬起,许多人前来找她算旧账。
在大家都以为刀郎是回来报复的时候,《新京报》等媒体给出了全新解读:这首歌只是源自《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网友们可能想多了。
仔细翻阅原著,你会发现的确有一个《罗刹海市》的奇特故事。
主角马骥和歌词提到的“美丰姿,少倜傥”极其相似,他身为商人之子,但对戏剧舞蹈有一份热爱。
饱含戏剧性的一连串事件,带他降临大罗刹国,展开了一段怪诞,而充满趣味的旅程。
在这个国家中,人们以丑当美,擅长用假面去取悦别人,过于注重外貌而忽视才华,作者用巧妙的笔法,进行着讽刺与批评。
如果只单纯地把这首歌理解为刀郎私人复仇的工具,那真是失之偏颇。
至于刀郎究竟想表达什么,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然而一曲新歌发布后,无可阻挡地在网络上火爆,刀郎再度成为焦点。
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也被舆论反噬,可谓是一箭双雕。
不得不说,隐退11年的刀郎,已经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但事实上,对于刀郎的许多抨击,有真有假,比如那英说他的歌只适合农民听,这就是假的,那英从来没有说过这话。
当问到刀郎对这件事的看法时,没想到刀郎反问这位记者:“你亲耳听来的吗?”
当记者回答不是时,刀郎继续质问:“那你怎么知道这个的呢?”
在了解到这些言论来源只是毫无根据的报道后,他平淡地总结了四个字:“空穴来风”。
2010年,那英确实说过刀郎的歌不够美感,还有言到:如果让她在刘欢和刀郎之间选择,她无疑会选择刘欢。
这话摆在当时其实也没啥问题,因为那个年代,刀郎的歌曲风格,真的引发了不少公论。
那英批评刀郎的歌曲缺乏美感,主要是觉得他的歌词过于直白露骨,对于那个时期的内地音乐界来说,确实比较“非主流”。
像《情人》《冲动的惩罚》等歌曲中的描绘,都稍显激进。
就连谢军的《那一夜》火起来后,也由于歌词直白,引起了大众的抵制和质疑。
虽然现今网上对刀郎的评价相当好,但那时的情况可完全不同,甚至很多家长禁止孩子听刀郎的歌,就是觉得歌词内容不合适。
那英的话,只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说的,而且她的言论其实相当委婉,没有直接针对刀郎,只是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看法,这也算是理之当然。
而最近刀郎的《罗刹海市》爆红,使一些人开始炒作过去的事情,把刀郎塑造成受害者,那英则是“施加不公的强者”。
自然,大家会更容易同情弱者,并且会一同反对强者。
有些人还断章取义的说这首歌是暗指那英,这真的是纯粹猜测,刀郎绝对不会这么认同。
此外,那英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跟她个人的性格也有关系。
甚至她的启蒙老师谷建芬都评价说:“她有天赐良嗓,但嘴太直,脑子也不好使。”
记得2013年,章子怡出人意料地加入《中国最强音》当导师,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娱乐圈。
面对这个话题,那英毫不留情,口无遮拦地批评:“章子怡难道是专业音乐人吗?”。
还有一次,林志玲与那英在聚餐时偶然相见,那英直接跟林志玲碰杯示意,然后一口气喝完。
林志玲礼貌性地啜饮一口后,就放下了杯子,结果被那英直言:“这是在北京,得遵守规矩!”
林志玲试图解释自己对酒精过敏,不能喝酒,但那英无视,硬是要求她把杯中酒喝完,最后林志玲果真因此浑身起疹,这也引发了大家对那英的质疑。
那英虽然表态道歉,但后来又在综艺节目上戏谑模仿了当时的情境,令人相当反感。
但不管怎么说,刀郎发表新专辑,主旨并不在“复仇”,那英也就没那么可恨。
从客观的角度看待,也许在这13年里,那英其实是一个“背锅的受害者”。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件事各有各的看法。
其实娱乐行业,原本就有其复杂多元的一面,关于明星的各种八卦,我们只需欣赏其中趣味,别过度认真就行。
毕竟至今为止,刀郎本人并未直接回应《罗刹海市》所指向的对象,我们做观众的也没必要过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