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不看科研看手术!知名三甲探索“工匠型”医生评聘体系

行业基源说 2024-03-04 18:31:29

职称评聘,是医生职业生涯的重中之重。但是一直以来,医生评聘体系里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情况,让许多专注于临床的医生叫苦不迭。

近期,上海市胸科医院探索开展的“工匠型”医师评聘体系引起业内众多关注,一种根据临床水平晋升的创新评聘体系正在逐渐构建……

晋升新渠道,不看科研看手术

- 基 源 资 讯 -

据了解,为了拓宽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上海的医疗机构正探索开展多元化人才评价,为医教研齐头并进的复合型、特别擅长临床技能的“工匠型”、精于科学研究的科研型医务人员提供不同培养路径。

其中,上海市胸科医院率先探索评聘“工匠型”医生。

“工匠型”医师评价体系,由定量考核和专家测评两部分组成。定量考核注重考核医师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聚焦手术能力、手术质量和临床新技术等三个维度共七项医疗核心指标,不受性别、学历、职级、科研等条件限制;专家测评侧重医师在手术视频演示中亮点、难点等方面的评价。

医院方面表示,高难度手术数量和质量、临床新技术、患者满意及同行专家的认可是评判“工匠型”医生的核心原则。

该院心内科医生姜伟峰以“2022年作为主刀完成国际上第一例复杂心脏畸形(下腔静脉闭锁合并镜面右位心)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并以通讯作者身份将该病例作为病例报道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为技术特长“破格”评聘上工匠师副主任医师。

据上海市胸科医院介绍,该院职称聘任为三年一周期。2020年,该院首次在胸外科、肿瘤外科探索试点“工匠型”高级职称聘任。2023年,该院进一步拓展了“工匠型”医师评聘适用的科室范围,基本覆盖了需要手术操作的所有科室。

那么,为什么会想到要给“工匠型”医生另辟蹊径呢?

上海市胸科医院表示,这是为了“术业有专攻”,部分临床业务水平特别精湛、手术技术特别过硬的医生,如果“一刀切”完全按照复合型医师的标准,会给他们的职称晋升之路带来阻碍。这样反而不公平,也不利于人才培育和发展。

这是一种体现技术含量、责任风险、手术难易程度、诊疗规范等要素的评聘体系。在这种评聘方式中,并不意味着科研不重要,而是为特别擅长临床技能的“工匠型”提出了一条不同的培养路径,利于激发不同人才的创新活力。

多家知名三甲探索职称评聘改革

- 基 源 资 讯 -

业界关于医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呼声已久。近些年来,国家部门及各地医院也都在积极探索医生职称评聘改革的新形式。

2023年10月19日,国家卫健委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顶级三甲医院已经开展了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制度的相关尝试。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表示,医院改革职称评聘制度,试点医师类职称增设了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岗位。也开展了科研人员自主评审,使职称晋升的通道越来越宽,医师的职业前景也更加多样。

除此之外,四川华西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知名三甲医院也探索了类似的职称评聘改革。

在2018年的一场公开论坛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表示,华西近年来就有纯靠临床水平晋升高级职称的医生,他表示:“我们没要求任何文章、任何课题,因为他们的临床优势技能,也就是CMI值突出、过硬。”

李为民介绍,华西医院的职称评定近年对医疗工作有重点要求,“担任亚专科学术带头人,亚专业标志性手术或操作国内领先,优质高效完成医疗任务;外科性质科室每年RBRVS值在本亚专业排名第一,内科性质科室每年CMI值在本亚专业排名第一;培养与优势技术相关标志性手术或操作人才原则上不少于3人等指标符合后,不需SCI论文就可以晋升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则是探索多维度评价,对于医疗工作非常突出的医生,评价侧重于医疗服务水平、质量,对优秀者给予晋升绿色通道。近三年,该医院通过绿色通道晋升的医务工作者比例接近1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提出,将建设以“破五唯”为导向的卫技人才职称评聘新机制,依托医院出台的“卫技人员晋升主任医师特别推荐渠道”制度,以促进人才发展为目标,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落实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项目、唯“帽子”等倾向,初步探索并实践破“五唯”的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

此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提到,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

虽说职称评聘改革的措施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多元化的评定方式无疑打破了“唯论文”的限制,让科研和临床型医生能够发挥各自的特长,使用不同的职称评价方式,进一步拓宽了职业发展的道路。

论文从“必选”变为成果“多选”

- 基 源 资 讯 -

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对医生的考核包括科研成绩、临床工作等内容,科研期刊的发表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兼顾临床和学术,有的医生不喜欢做科研,但是临床的实力足够硬。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单一的评价体系去限制医务人员的发展。

202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强调以破“四唯”、立“新标”为突破口,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成效等多维度的职称评审标准。卫生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

2023年6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称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科学制定职称评价标准,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各职称系列将论文“必选”转变为成果“多选”。减少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不得将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获奖情况、论文期刊层次、头衔、称号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限制性要求。

可以预见的是,在国家的导向以及各地的创新尝试之下,医生晋升评聘改革的道路将更趋于多元化、个性化。不过,在具体的落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比如,科研论文与临床相比更易量化评价,临床实力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统一衡量,也需要进一步细化。此外,科研不作为必要衡量标准之后,医生的临床能力是否会“固步自封”?

长远来看,只有完善医生的晋升考核制度,才会让那些热爱科研的医生和专注临床的“工匠型”医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从而更加积极地做好医疗服务,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探索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上海医疗机构激励“工匠型”医生深耕诊疗——中国新闻网

[2]上海探索“工匠型”医生评聘体系,让人才资源充分涌流——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3]临床、科研医生分开评职称?协和华西已试点——丁香园

0 阅读:0

行业基源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