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般清冷,仿若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推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尘封许久,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过年的老旧木门。
那时的冬天,寒风凛冽,但家家户户的心却是暖洋洋的。一般从腊月二十以后,整个小镇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唤醒,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准备年货的忙碌与喜悦中。
蒸年糕、炸耦合、烙春饼,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对味蕾的慰藉,更是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祈愿。
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年糕多以玉米面或高粱面为主,偶尔掺杂些黄豆面,已是难得的奢侈。家家户户的大锅里,年糕被一层层叠放,蒸出的不仅是食物,更是邻里间那份淳朴的温情。
还有炸耦合,则是将白菜、豆腐与少量的猪肉剁碎混合,包裹在薄薄的面皮里,下油锅一炸,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馅料鲜美多汁,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美味之一。
而烙春饼,则是一门考验主妇手艺的活儿。薄薄的饼皮,包裹着各式各样的蔬菜与肉丝,一口咬下,既有蔬菜的清新,又有肉类的醇厚,简单却滋味十足。
每当这时,左邻右舍总会相互赠送自家的“年味”,那份情谊,比任何佳肴都要来得珍贵。
春节期间,村里还会组织文艺晚会,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的热情丝毫不减。记得有一年,村里的业余剧团自编自导了一台晚会,节目虽不及现代演出那般华丽,但那份质朴与真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动容。
演出结束后,大家被邀请到各家各户品尝“百家宴”,虽无山珍海味,但每一口都是邻里间情义的传递,温暖而满足。
尤其是那用粗粮细作的年糕,每一口都仿佛能咀嚼到岁月的醇厚与亲情的甜蜜,比现今市面上精致的点心更加让人难以忘怀。
如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年味却像是被稀释的颜料,越来越淡,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同样让人们渐渐忽略了那些传统的仪式感。
但在我心中,那段小镇春节的记忆,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