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冬天,凛冽的风裹挟着雪花,拍打在台北简陋的眷村房舍上。
父亲站在山坡上,眺望着灰蒙蒙的海峡对岸,泪流满面。
那一年,我七岁,还不懂什么是乡愁,只知道每到中秋,父亲都会如此。
多年后,我才明白,那是他埋藏心底最深的思念,对故乡北京的思念。
父亲是国民党军官,1949年,跟着部队撤退到台湾。
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几个,一路颠沛流离,最终在台北的眷村安顿下来。
眷村的生活清苦,却也充满了温情。
左邻右舍都是来自大陆的同乡,大家互相扶持,共同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
我叫刘李莎,在台湾长大,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教育。
父亲常教导我们,不要忘本,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可那时,我对大陆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父亲的只言片语和泛黄的老照片里。
年轻的时候,我嫁给了一位美籍华人,跟着他去了美国。
本以为可以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融入异国的生活。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让我感到格格不入。
三年后,我结束了那段婚姻,回到了台湾。
回到故土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才明白,漂泊多年,我最渴望的,还是家的温暖。
在台湾,我开办了几家彩妆培训学校,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我努力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可父亲的眉宇间,总有一抹化不开的愁绪。
直到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
父亲得知消息后,激动得像个孩子,多年的压抑终于得到了释放。
他忙着准备回乡的行李,脸上的笑容,是我从未见过的灿烂。
陪着父母回到北京,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乡愁。
他带着我们走街串巷,指着那些熟悉的胡同和老宅,讲述着儿时的趣事。
虽然爷爷奶奶早已过世,但回到故土,父亲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我们还去了河北和河南,看望了父亲同父异母的姐姐和母亲的娘家人。
一路走来,我深刻地体会到“两岸一家亲”的含义。
那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割舍不断的文化纽带。
1992年,父亲因病去世。
临终前,他嘱咐我,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北京,葬在父母身边。
从此,落叶归根,也成了我的心愿。
1997年,我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北京,决定在这里创业定居。
冥冥之中,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我在这里遇到了我的现任丈夫,王海涛。
海涛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解放军少将。
更巧的是,在辽沈战役中,他的父亲竟然和我的父亲所在的部队交过手。
如果两位老人家还在世,一定会坐下来,把酒言欢,共同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海涛的母亲是一位性格爽朗的四川老太太。
她听说儿子找了个台湾女朋友,特地从老家赶来北京。
没想到,我们一见如故,她很快就认定我是她理想的儿媳。
两个月后,我和海涛在北京领了结婚证。
婚后,我们一直生活在北京。
2017年,婆婆身体不好,我和海涛辞去工作,回到沈阳照顾她。
如今,我们都已年过古稀,婆婆也九十多岁了。
我们每天陪着她聊天、打麻将,尽享天伦之乐。
回望过去,我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惊喜。
从台湾到美国,再回到大陆,我完成了父亲落叶归根的夙愿,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两岸一家亲”故事中的一个缩影。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同源。
历史的伤痛终将被时间抚平,两岸的交流融合是大势所趋。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手相连,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