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生育小高峰、每年出生人口峰值4995万?专家说好的事怎没影了

硕果廉博说事 2024-12-24 08:38:56

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是人口专家翟振武发布的。

2014年翟振武教授在权威期刊《人口研究》上发表论文称,中国全面放开二孩后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但实际情况是,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2016年新生儿人数1785万(比预测峰值少3210万),

2017年新生儿人数1723万(比预测峰值少3272万),

2018年新生儿人数1524万(比预测峰值少3471万),

如此看来,出生人口不仅未达到该峰值,还连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仅902万,2024年预计不足800万。这样,翟振武教授预测的龙年生育小高峰又没有出现,委实是又一次打脸了!

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教授、博导,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还兼任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生育率、老龄化等方面。可谓是中国顶尖的“人口专家”。

而同时期,2011年开始及以后的多年,面对我国人口低增长状况,多位有识之士呼吁国家放开二胎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在2008、2009年连续两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大声疾呼“放开二胎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在2011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也再度建言中央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提出该建议。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积极发声,如梁中堂、顾宝昌、李建新、黄文政等,他们在许多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思考和调研后的观点,推动人口政策的改变。

一,预测的每年4995万人口增长哪里去了?

预测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原因分析

- 生育意愿降低:现代社会生活成本大幅上升,住房、教育、医疗等支出沉重,年轻人经济压力大,同时现代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生育意愿大幅降低。生育观念转变,更加注重个人生活品质和自我价值实现,传统的多子多福等观念对其影响减弱,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现象增多,生育意愿持续走低,即使政策放开,也不愿多生.

- 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负增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随之持续下降,影响了整体人口增长趋势 。

- 社会发展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发展机会增加,更多女性倾向于追求个人事业,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现象增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增长。

- 政策效果有限:虽然生育政策不断放开,但仅靠政策鼓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育意愿低的问题。相关配套措施如育儿津贴、教育资源保障、税收优惠等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减轻家庭生育负担,难以激发人们的生育热情.

- 外部因素影响:如经济发展、疫情导致部分夫妻担忧生育质量、经济不稳定等问题,从而推迟生育计划.

二,预测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对我国人口问题产生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

- 加速人口老龄化:预测偏差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占比上升,年轻劳动力减少,使得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如养老金、医疗保障等支出压力增大,也会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 劳动力短缺风险:出生人口远低于预测值,导致未来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促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如制造业工厂外迁.

- 人口红利消失加快:现实情况致使人口红利期缩短,经济发展模式需加快从依赖人口数量向依靠人口质量和科技进步转变,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否则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规模变小,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功能被削弱,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增加,需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 教育资源面临调整:新生人口减少,与婴幼儿相关的教育产业受到冲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资源需重新配置和优化,部分学校可能面临招生困难、合并或关停,教育资源需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调整.

- 消费市场结构改变:婴幼儿相关消费市场萎缩,而老年消费市场和高品质消费市场潜力增大,消费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服务进行相应调整,如母婴用品企业需转型,养老产业、健康产业等迎来发展机遇.

三,人口预测出现偏差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许多挑战

经济领域

- 就业结构失衡:劳动力减少的速度超出预期,会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劳动力短缺。像传统制造业可能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导致企业减产甚至倒闭,引发失业问题。而一些新兴产业可能因人才供应不足而难以快速发展,造成就业结构失衡。

-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人口红利消失比预想的快,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消费市场规模因人口减少而缩小,内需不足,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投资积极性,可能使经济增长放缓,进而影响社会的整体稳定。

社会保障

- 养老金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占比大幅上升,缴纳养老金的人相对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这可能导致养老金体系面临资金缺口,使养老金发放出现困难,影响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 医疗资源紧张: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较高,人口老龄化加速会使医疗资源紧张。医院可能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老年病专科领域,容易引发社会对医疗资源分配的不满。

社会服务

- 养老服务供不应求:家庭养老功能快速弱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但目前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护理人员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部分老年人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引发家庭和社会的焦虑。

- 教育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一方面,学前教育和部分基础教育资源可能因新生人口减少而出现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为适应社会发展而急需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调整可能跟不上节奏,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影响社会的人才供给和稳定。

家庭和心理层面

- 家庭养老负担过重:子女数量减少,每个家庭的养老负担加重。家庭成员可能因为经济和精力的压力而产生矛盾,影响家庭和谐,也会对社会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 心理焦虑和不安情绪蔓延:人们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产生担忧,如就业困难、养老无保障等问题会使社会焦虑情绪蔓延,降低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四,人口预测与现实出现巨大反差,翟振武教授是否需要对国家和人民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交代?

学术研究角度

- 应详细回顾和公开当时的预测模型与方法,包括所选取的数据样本、考虑的变量及其权重等,解释为何这些因素在当时被认为是关键影响因素,以及为何最终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以便让学界和公众能够清晰地了解预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要对预测失误进行深刻反思,探讨在人口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是否存在不足或局限性,例如是否过于依赖历史数据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快速变化对生育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是否未充分考虑到政策调整与人口变动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等,为今后的人口研究提供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社会影响角度

- 由于其预测结果可能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人口形势的认知和判断,需向公众诚恳道歉,承认预测失误给社会带来的误导。比如,此前一些基于乐观预测所制定的社会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方案可能需要重新调整,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和资源浪费,应向公众说明这些影响以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 积极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当前的人口形势,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如举办科普讲座、发布研究报告等,向公众普及人口学知识,帮助人们理解人口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公众对人口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关注度,以更好地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政策建议角度

- 重新审视和评估基于错误预测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及其实施效果,如是否曾因预测人口增长而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做出了不合理的规划,导致资源闲置或不足等问题,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以便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基于当前的人口实际情况,为国家和政府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如何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优化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以助力国家制定更加符合人口发展规律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

责任担当与职业操守角度

- 作为专业的人口研究学者和团队,应当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此次预测失误反映出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浮躁情绪和不严谨之处,需以此为契机,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确保今后的研究工作更加严谨、科学、可靠.

-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讨论,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人口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分享经验教训,促进人口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以实际行动重建公众对人口研究领域的信任.

0 阅读:0

硕果廉博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