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初百姓安居乐业,而到了隋末已是民不聊生,其间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如果要找出一个转折点,那只能是隋炀帝征讨高句丽。
隋末农民起义军发源地在山东,而山东与高丽正好隔海相望,隋朝攻打高丽的水军正是从这里出发,当地百姓不堪其扰,且不说落到头上的赋税有多重,还要担负起沉重的徭役,眼见得没有了活路,铤而走险竟成了死中求生的好办法。百姓是隋炀帝逼反的,起来造反的百姓又埋葬了隋文帝开创的大隋江山。
遍地烽烟隋炀帝征讨高丽时,山东地区成为水陆军队的集结地,百姓的负担最重,痛苦最深。再加上连年闹水灾,百姓流离失所,纷纷起来反抗。
大业七年(611),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中举起义旗,从而拉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这座长白山在邹平、长山、淄川等县的交界处,山势险峻,方圆六十里,号称第二泰山。相传王薄是个铁匠,他自称“知世郎”,意思是说他能知天下事。他还做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起义。
长白山前知事郎,穿着一身红衣裳。
长矛一举到天半,抡起大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食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闯。
前去辽东也是死,砍掉脑袋有何妨。
这首歌谣很有鼓动性,既然去辽东必死,还不如参加义军。于是,那些不堪忍受沉重赋税和徭役的农民们争相前来投军,很快就在王薄的义旗下聚集起数万人。
在王薄起义的带动和影响下,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以山东地区最厉害。
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所有州郡都有农民起义发生。全国各地的起义军最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余支,而山东就有三十余支。这些起义军原本各自为战,没有统一领导,渐渐地汇合起来,组成三支强大的义军,即翟让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独战强盗窦建德出生在漳南一个农民家庭里,年轻时崇尚豪侠义气之举,胆识力气都超过常人。有一次,乡里有个人死了父亲,因为贫穷无法安葬,当时窦建德正在田中耕种,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就解下自家的耕牛,交给那个人拿去换钱,为他父亲发丧。还有一天晚上,几个强盗到窦建德家里抢劫。
窦建德藏在门边,强盗进来一个杀一个,一连杀了三个。剩下的强盗不敢进屋,就央求窦建德把那三个人的尸首送出来。窦建德说:“你们扔一根绳子进来,我把尸体捆上,你们自己往外拖。”
强盗不知是计,就把绳子扔进屋里。窦建德把绳子系在自己身上,然后让强盗往外拽。借着强盗的力量,窦建德一跃而出,持刀又杀了几个强盗。
这件事情发生后,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窦建德的大名,他很快就当上了里长。被逼造反
后来,窦建德因为犯法逃亡在外,遇到大赦才得以回家。正赶上朝廷招募兵士征伐高丽,窦建德被任命为二百人长,同县的孙安祖也被挑选为军士。这一年发大水,孙安祖家遭了大难,房屋和财产都被大水卷走了,妻子和儿子也被活活饿死。
孙安祖向县令讲了自己家的实际情况,要求缓征,等他埋葬了妻子和儿子再走。县令却不答应,说他是有意逃避兵役,目无官府,下令将他毒打了一顿。孙安祖怒火中烧,一跃而起,夺过差役腰间的单刀,就把县令杀了,随后逃了出来。官府马上发出缉捕文书,孙安祖无处藏身,就想到了好友窦建德。
窦建德心里非常清楚,掩护孙安祖这样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危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把孙安祖藏了起来,还对他说:“如今水涝成灾,百姓穷困,皇上不知体恤百姓疾苦,仍然要发兵征讨高丽,天下必定大乱。大丈夫只要不死,就应当去建立大功,怎么能只做逃奴呢?”
于是孙安祖自称将军,招集了无家无业的几百个青年人,带着这些人进入高鸡泊中,占地为王。郡县的官吏怀疑窦建德与孙安祖等人有来往,就把他全家老小都抓起来杀害了。窦建德带着满腔怒火,率领部下20人前去投奔高士达率领的义军。
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他觉得自己的智略不及窦建德,便任命窦建德为司兵,让其指挥作战。
不久,孙安祖被人杀害了,他的部下都归附了窦建德。窦建德对人和气仗义,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因此很多人争着来投奔他,肯为他效死力。
后来,高士达被太仆杨义臣所杀,窦建德只带着百余人突围而去。不久,杨义臣的兵权被隋炀帝解除了,窦建德趁机收编余部,招抚士众,手下又有了几千人。
当时的起义军见到隋朝官吏及士人一律杀掉,唯有窦建德对他们不仅不杀,还很优待,于是许多官员都主动归附他,渐渐地他的队伍就发展到十余万人。
扬威江淮在隋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当中,杜伏威的出身最苦,年轻时经常吃不上饭。临济有个牧羊人辅公祏和他是好朋友,经常偷他姑姑家的羊来接济他。
后来这件事泄露出去,官府追查得很紧,他们两人害怕被抓去砍头,索性参加了一支起义军。
刚加入时杜伏威只是一名小卒,由于他作战勇猛,很快便博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他又联合其他起义军,实力大增,江淮杜伏威的名字逐渐传扬开去。
大业十一年(615)十月,东海人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投靠杜伏威。一下子多了这么些人马,当然是好事情,杜伏威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不料这个李子通是个不肯屈居人下的人,脚跟刚刚站稳,就突然发动兵变,杜伏威在被追杀中身负重伤,就在这危急关头,幸好他的养子王雄诞把他背起来就跑,藏进芦苇荡里,才侥幸躲了过去。
正所谓祸不单行,隋军趁机前来进攻,杜伏威的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力大无穷,又有勇气,背着他往外突围,王雄诞带着十几个人断后,好不容易才死里逃生。
第二年,隋炀帝巡幸江都,而杜伏威所占据的江淮一带正好在江都的眼皮底下。为了保障皇帝安全,朝廷派出大将陈棱率领8000人铲除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这时候杜伏威刚刚恢复一些元气,但还不是陈棱的对手,连连打了败仗。
然而,正是隋炀帝的到来给了杜伏威崛起的机会。
杨广来到哪里,哪里的地方官就要献上珍奇的礼物,不然就没好下场。
地方官要讨好皇帝,就得拼命搜刮百姓,正巧赶上荒年,老百姓最后连树皮树叶都吃不上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只有去投奔起义军,杜伏威的势力迅速膨胀,陈棱的那点儿人马反倒不在话下了。
强弱之势倒转后,杜伏威主动向陈棱挑战。陈棱不敢应战,杜伏威便派人给他送去一套女人穿的衣服,还给他起了个“陈姥”的外号。
陈棱终于被激怒了,下令全军出战。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一员隋将突发冷箭,射中他的额头。杜伏威怒吼一声:“不杀你,我决不拔出此箭!”于是,他额头上插着箭杀入敌人军中,亲手抓住那员隋将,将他杀死,割下首级示众。
隋军的士气顿时大大削减,结果被打了个全军覆没,陈棱单人独骑逃回江都。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江淮间的广大地区都成了他的地盘。
一路逃亡杨玄感兵败后,李密趁乱逃脱,跑到杨玄感的堂叔杨询妻子的房中躲藏起来,不久就被邻居告发,官军将李密抓住,押进长安的监狱里。
当时隋炀帝远在高阳(今河北高阳),接到重犯李密等人被捕获的消息后,立刻下令押送到高阳。
在押解途中,李密劝说同行囚犯把随身携带的黄金都拿出来,送给押送犯人的官差。官差收了这么多好处,对他们的看守就不那么严了,还买来酒肉让他们大吃二喝,整晚吵闹也不管。
走到邯郸时,在一个村子里过夜,李密带人挖穿墙壁,逃了出来。他先去投奔平原(今山东平原)一带的义军首领郝孝德,人家不知他是干什么的,对他也就没有什么礼数,他又去投奔王薄,还是没有得到重用。不得已,他便逃到淮阳(今河南淮阳),改名刘智远,当起了私塾先生。
就这样教了几个月的书,李密感到郁郁不得志,就作了一首五言诗,哀叹自己的凄凉处境。诗成之时,他不禁悲从中来,落下了眼泪。
有人见了这情景,觉得很是奇怪,就去告诉太守赵佗。赵佗派人前来抓捕,幸好李密听到风声,这才又躲过一劫。
李密无处可去,只好去找他妹夫雍丘县令丘君明,想在他家里躲藏一时。丘君明不敢收留他,就把他藏在游侠王秀才家里,王秀才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可惜好景不长,丘君明的侄儿丘怀义向官府告发了李密,官军立刻前来抓捕,包围了王秀才的家。恰好李密外出,让官军扑了个空,而丘君明和王秀才却因此丢了性命。
荥阳大捷大业十二年(616)十月经由好友王伯当的引荐李密妊往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瓦岗寨,投奔翟让领导的起义军。
翟让原是东郡法曹,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
于是,翟让逃到瓦岗聚众起义,于此同时,同乡的单雄信、徐世勣等人听到消息,也接连赶来入伙。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维持军需,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翟让这个人喜欢结交英雄,但是他只知占山为王,没有远大目光。李密对他说:“如今天下大乱,农民都不种地了,迟早粮食会不够吃。应该及早打下重镇荥阳,积聚粮草,才能图谋天下。”
翟让觉得李密的见识很高,就出兵攻破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随即攻下荥阳诸县,进逼荥阳城。荥阳太守向朝廷告急,隋炀帝便派大将张须陀带大军前来镇压。
张须陀曾镇压过山东地区多支农民起义军,号称“名将”,瓦岗军也多次败在他手下。听说又是张须陀来了,翟让害怕了,打算退走。
李密对他说:“张须陀有勇无谋,略施小计就可以擒获他,现在张须陀又刚打了胜仗,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现在您只要列开阵势,依我所言,我保证能把他打败。”翟让将信将疑,就列阵迎敌。
瓦岗军与张须陀的队伍一交手,就败退下来。张须陀一向瞧不起翟让,见义军败退,毫不怀疑,指挥人马掩杀过来。追着追着,路越来越窄,树林越来越密,张须陀还是没有在意,完全不晓得已经钻进了李密布置的口袋阵。
当张须陀追到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边的树林时,忽听一声炮响,李密布下的伏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来,翟让也回军反攻,把张须陀的人马团团围住。
张须陀左冲右突,最终也未能突出重围,被瓦岗军打死了,只有他的副将带着五千余人逃走了。瓦岗军乘胜追击,攻占了军事重镇荥阳城,令河南各郡县的官军闻风丧胆。
开仓放粮荥阳一战使李密名声大振,瓦岗军上上下下都很信服他。
翟让也很佩服他的军事才能,让他单独率领一支兵马。因为李密在隋朝承袭其父亲的爵位为蒲山公,所以这支队伍就号称“蒲山公营”。李密治军严整,“蒲山公营”很快就成为瓦岗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精锐之师。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向翟让提议进攻东都洛阳,翟让迅速采纳了这一战略。隋朝官员获悉后,立即加强了东都的防御力量。为此,李密调整计划,建议先攻取东都附近的兴洛仓(位于今天的河南巩县)。
兴洛仓又称洛口仓,是隋朝时期最大的粮仓,仓城周围长达二十余里,城内挖有3000个大窖,每个窖能储存8000石粮食。
瓦岗军的士兵原来都是流离失所的农民,一路上食不果腹,常常饥肠辘辘,现在一听说起义军要攻打官府的粮仓,个个摩拳擦掌,勇气百倍。驻守兴洛仓的隋军都是一些乌合之众,哪里能够抵挡得住起义军的攻势,兴洛仓很快被攻破了。
翟让立刻发布命令,开仓分粮。消息传开,受饥挨饿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拥向粮仓,一个个眼里流出了激动的泪花,从心底感激瓦岗军。义军打开粮仓,任随百姓取粮,老的少的,背的抱的,一时间路上全是往家里运粮的百姓。
罄竹难书攻破兴洛仓后,瓦岗军又在李密的指挥下,连战连捷,打败了隋朝派来的救兵。李密的声望也水涨船高,翟让也觉得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皆不如李密,索性便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他。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反对,于是大家推李密为魏公,兼任行军元帅。
大业十三年二月,瓦岗军在洛口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建元永平,各路义军纷纷响应,李密成了实际上的盟主。
随后,李密率领瓦岗军接连攻下许多郡县,进而围住了洛阳。为了号召天下人都起来推翻隋王朝,李密命幕下文士祖君彦写下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列举了杨广的十大罪状,如弑父杀兄、夺嫡篡位、乱伦好色、奢侈腐罄南山之竹,书化、荒淫无度等等,还说“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做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状;把东海的水都放出来,也冲洗不完他的罪恶”。成语“罄竹难书”就出自这里,后人常用它来形容罪过太多了,写都写不完。
这篇檄文一出,顿时引起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起义军领袖如窦建德等人都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认为洛阳还没有拿下来,也不必急在一时,因此没有答应。
就在瓦岗军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发生了内讧。李密生怕翟让把瓦岗军的第一把交椅夺回去,就假意请翟让喝酒。
在一次营帐内宴饮,席间,李密故意把翟让身边的随从都支开了,假意拿出一把好弓,要送给他,邀请翟让试射。
翟让不知情,转过身子,刚拉开弓,李密事先布置好的刀斧手就冲出来,在翟让背后砍了一刀,翟让立即失去抵抗,倒在血泊中,李密又下令杀害翟让身边的将领,翟让的哥哥翟宽及其亲信王儒信都被杀,徐世勣逃出营帐外,脖子被砍伤,幸好被王伯当救下,单雄信吓得立马跪地求饶,李密没有杀他。
事后李密做了很多抚慰工作,好不容易才把人心安定下来,但仍然排斥翟让的旧部,瓦岗军从此离心离德。
蒙在鼓里全国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极大地威胁到了隋朝的统治,隋炀帝竟然还以为天下比较太平,顶多是一些小蟊贼捣乱,成不了什么气候。
杨广这个人喜欢文过饰非,听不进去不同意见。有一次,他对秘书郎虞世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生性就不喜欢人进谏,那些位高的人为了显名而进谏,我一听就烦。至于地位低下的,我虽然可以不计较,忍耐一时,但最终还是不能让他久活世上。”这样一来,那些敢说真话的大臣动不动就丢了脑袋,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敢站出来说真话了。
隋炀帝身边包围着一帮奸佞之臣,他们只知道讨皇帝的欢心,根本不管什么国家的安危。
内史侍郎虞世基负责处理各地送上来的奏报,当时各郡县纷纷向朝廷告急,而虞世基知道隋炀帝喜欢听臣子说盗贼少,如果说多就不高兴,轻者贬官,重者杀头,于是把这类奏章都扣押起来,只对皇帝说:“一些鸡鸣狗盗之辈,很快就会被消灭,请陛下不用担心。”
隋炀帝听了果然特别高兴。
太仆卿杨义臣奉命去河南镇压起义军,降服了数十万人,便忍不住上表奏报。
隋炀帝见了,还有些不相信,就问虞世基:“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呢?”虞世基趁机进谗言道:“杨义臣拥兵自重,久在前线,这才是最可担心的事情。”隋炀帝连连点头,马上下令解散了杨义臣手下的队伍。
李密率军夺取洛口仓时,洛阳城中断粮,眼见得有失陷的危险。当时隋炀帝人在江都,越王杨侗赶紧派太常丞元善达混出城去,赶到江都,向隋炀帝告急。
说到伤心处,元善达忍不住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杨广没有想到事态如此严重,脸色也变了。虞世基急忙上前说道:“越王年纪小,那些人都在骗他。如果真像元善达说的这样,他怎么能来到这里呢?”
隋炀帝一听,立刻转愁为怒:“元善达这个小人,竟敢当庭侮辱我!”于是故意让他到东阳(今浙江金华)催运粮草,正好从起义军的驻地经过,结果被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当隋炀帝的面提起起义军的事情了。
计退突厥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丽结束后,御驾回到东都洛阳,但他却不想老老实实地待着,又动了北巡突厥的念头。大业十一年(615)八月,秋高气爽,隋炀帝一行来到塞外的雁门郡(今山西代县),突然遭遇到东突厥的几十万骑兵围攻。他们把隋炀帝围困在城中,发起异常猛烈的攻势,有好几次箭都射到杨广面前,吓得他抱着儿子痛哭流涕,眼睛都哭肿了。
突厥自启民可汗以来,一直与隋朝友好相处,两国边境平安无事。
启民可汗去世后,其子始毕可汗即位,隋炀帝听信裴矩的计策,从王公贵族的女儿中挑选一人,想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还要封他当南面的可汗。叱吉知道隋炀帝不怀好意,就没敢接受。
后来,杨广派人把始毕可汗的一个宠臣骗到马邑杀掉了,惹恼了始毕可汗,从此再也不来朝见了。这次听说杨广巡游来到塞外,他便派兵前来报复。
为了解除围困,杨广紧急下诏,让各地的军队火速前来救驾。最先赶到的是屯卫将军云定兴,他的手下有一位年仅16岁的少年将军,名叫李世民,是唐国公李渊的二儿子,此次是应募而来。
云定兴的队伍人数不多,无法与突厥大军正面交锋,李世民就给他出了个主意,白天多布军旗,绵延数十里,晚上使劲敲响战鼓,让敌人以为大批援军已到,就会望风而逃。
云定兴依计而行,果然吓退了突厥军队。
三巡江都隋炀帝逃回洛阳后,住进了西苑,这时候已是天下纷乱,但杨广仍然变着法子寻欢作乐。
他派人捕捉来几斛萤火虫,夜晚出去游玩时就放出来,照得岩谷一片通明。
不过,他的心灵深处还是充满了恐惧。有一天,皇宫里的大业殿失火,隋炀帝还以为起义军杀进来了,慌忙逃进西苑,藏进草丛里,直到火灭了,知道这是虚惊一场,才敢回来。夜里睡觉时他时常乘兴南游不戒严,惊醒,需要找来几个宫女像哄孩子那样,一边拍一边摇,才能让他入睡。
隋炀帝受够了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于是决定第三次巡游江都。杨玄感起兵时,把他的龙舟一把火烧了。这次他命人建造的龙舟比当年的还气派,隋炀帝见了格外高兴,便指派越王杨侗留守东都,自己带着文武大臣沿着大运 河前往江都。
隋炀帝还没有出发,建节尉任宗就上书劝阻皇帝不要去江都,杨广恨他多嘴,就命禁卫将他乱棒打死在朝堂上。
皇帝的车驾前往洛水的路上,奉信郎(即掌印信的官员)崔民象、王爱仁又上表劝谏,还是不让他去江都,隋炀帝又把他们杀了。
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乘坐龙舟出发了。一路来到了梁都(今河南开封),又有一个小吏拦路上书,劝他以苍生社稷为重,驾返京师。
一个区区小吏也敢说三道四,杨广不由分说把他杀了。
隋炀帝到了江都后不久,江淮地区就被杜伏威的起义军占领了,这时候他就是想回洛阳也回不去了。
缢杀炀帝隋炀帝来到江都后,王世充知道他喜好女色,就广选美女送进宫中,住满了一百多座殿房。杨广下令每天轮流由一房做东,他带着皇后侍女一干人等前去喝酒作乐,醉得昏昏沉沉。
隋炀帝不想听到不利的消息,但他也知道末日不远了,特地准备好了毒药,随时带在身边以防不测。有一天,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照了半晌,说:“这上好的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呢!”
萧皇后惊恐地问他为什么说这种话,他强作笑容地说:“贵贱苦乐没有一定,砍头也不算什么。”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怕江都不安全,就准备迁都到长江南面的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命令民众给他在那里修建宫室。
杨广身边的禁军都是关中人,本来对长期滞留江南就有意见,听说迁都后还不能回到家乡,意见就更大了。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等人推举禁军将领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杀入宫中,直奔杨广的寝殿。
杨广听到动静,赶紧换了服装逃到西阁,很快就被搜了出来,押回寝殿。
面对着这些禁军将领,杨广质问道:“我有什么罪,你们这样对待我?”
禁军将领马文举直言道:“陛下频繁巡游,扰民不止,对外频繁征战,对内生活奢靡,导致无数青壮年死于战场,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怎么能说没有过失呢?”这一番话让隋炀帝一时语塞。
稍后,隋炀帝振作精神回应:“我确实对不起百姓,但你们这些人跟着我享受荣华富贵,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呢?今天的事情是谁带头的?”
司马德戡站出来说道:“陛下行为不义,导致天下皆怨,反对您的人不止一个。如今天下大乱,京城都被贼人占领,不仅陛下无路可归,我们也无处求生,只能用陛下的性命来平息天下的愤怒!”
隋炀帝的小儿子赵王杨杲年仅13岁,平时深受杨广的疼爱。此时他正好在杨广身边,吓得大哭不止。禁军将领裴虔通听得心烦,随手一刀将他杀了,鲜血溅了隋炀帝一身。
杨广意识到自己难以幸免,对叛将们说:“天子有天子的死法,不能被刀剑所伤,拿毒酒来吧!”
杨广早就料到自己会有这样的下场,经常用罐子装着毒酒放在身边,并对他宠爱的妃子们说:“如果叛贼来了,你们就先喝毒酒,朕随后就喝。”等到他想要喝毒酒时,身边的随从都跑光了,装毒酒的罐子也找不到了。
杨广喝不成毒酒,只得解下自己的白绸巾,交到叛将手上。两个叛将走上前来,将绸巾缠到他的脖子上,用力一绞,顷刻间杨广便魂归西天了。
隋氏宗室、外戚等,不论老幼,全部被处死,只剩下一个与宇文化及关系特别好的秦王杨浩保住了性命。
说来也是巧合,当初杨坚夺取的是宇文氏的帝位,而隋炀帝正是命丧宇文氏之手。
一石二鸟隋炀帝死后,宇文化及立隋文帝之子杨俊的长子杨浩为帝,自称大丞相,率领十万兵士西归,准备返回关中,与家人团聚。就在他们走到黎阳时,被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拦住了去路。
原来,杨广被杀后,越王杨侗被留守群臣拥立为帝。他们派人给李密送信,给他加了一大堆头衔,让他拦截宇文化及,并答应平定宇文化及后,请他入朝辅政。
李密贪图高官,并没有想到这是人家的一石二鸟之计,为的是让他们自相残杀,两败俱伤。结果李密和宇文化及恶战不休,双方都打得人困马乏,宇文化及最终支持不住了,逃往河北。河北是窦建德的地盘,他已经在那里建立起了夏国,刚刚打了败仗的宇文化及成了送上门的礼物,被他抓住杀掉了。
再说李密险胜后,正打算去洛阳受封,这时候洛阳又发生政变,王世充掌握了军政大权,李密只得领兵退走。
经过与宇文化及的激战,瓦岗军的精兵大多战死,王世充不想给李密以喘息之机,便挑选出精兵两万多人,发兵洛水南岸,准备向驻扎在北山上的瓦岗军发起攻击。
在此之前,王世充是李密的手下败将,再加上刚刚打败了强敌宇文化及,李密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两军交战时,王世充提前布置好的伏兵突然从山上冲下来,瓦岗军抵挡不住,登时大乱,四散溃逃。
李密只带着几十个人突围出来,前去关中投靠已经称帝的李渊。从此,曾经叱咤中原的瓦岗军就不复存在了。
李密原以为李渊会重用他,没想到李渊只给他封了个空头衔,而且唐军的供给有限,李密的手下都怨气十足,就以招抚旧部为名要求前去黎阳。李渊当时放他走了,事后又后悔不该放虎归山,便命人在半路上把他杀掉,死时年仅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