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上旬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看了些关于本书的书评,大部分都是在说“孤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孤独,堪称中国的《百年孤独》。说实话,在看到这个书评之前,是联想不到“孤独”这个词的。
我也不能说来写一写书评,只能说是感想。
这本书不同于我看过的其他小说(可能我看的也还是太少了),它对生活的描写有着最本质的真实。书里的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书里的故事也仿佛就发生在我们村里。这本书描写了那个年代里充满烟火气的群像,有着别样的浪漫,也让“接地气”和“浪漫”这两个毫不相关的词语在这里交汇。
这里有一个完整的生态圈,村里的人们,各有各的手艺,有卖豆腐的、有赶大车的、有杀猪的、有剃头的、有开染坊的、有教书的,有弹棉花的、有卖馒头的......
初读这本书可能感觉有点“绕”,也记不住里边的人究竟是“老杨”“老马”“老汪”还是“老裴”,甚至讲着讲着这个人突然就因为一件事展开到另一个人、另一件事上了,就好像在听村里的某某讲“闲话”。
但是,当读完一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些人叫什么根本没那么重要,在他当时看来多么重要的事也没那么重要,你甚至会觉得,这讲的根本不是某个人某件事,这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群像。
01 真实
这里讲述的故事,都可以落在一个“真”上面。饿了就想喝碗羊汤、吃十几个烧饼;累了就想找个地方好好睡个昏天暗地;当被逼急了怒火燃起就想提起刀去杀人;闺女没了,不哭不提就想远离这个伤心地。
住的房子就是房子,一个住处而已;开的车也只是车,没有品牌之分,就是个代步工具而已;吃的饭也只是饭,没有中餐、西餐之分。
想要找人,是真的要大海捞针,有些人一别就是一辈子;想要见一个人,也是要赶车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见到;所谓的工作,只是养家糊口的营生,没了这个再找下一个就行。
在这里,贫富很具体,却也没有那么重要。穷得叮当响的人,有自己的办法,去集市上乱拿,也没人跟他计较;富得流油的人,能够养得起一个乱拿主家东西的贼。
现代人的眼界都太宽了,我们什么都见过,却离世界最本真的地方越来越远了。我们见过中餐、西餐、手磨咖啡、威士忌、伏特加;见过一切好的事物,想要开好车、住大房子,想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想要最最稳定的工作,为了保住一份好工作可以忍受996、PUA。
我们是见过很多,但是我们却没见到什么是生活,所以即便我们拥有了上一辈无法企及的物质生活,却总觉得不快乐。
城市化进程让乡里乡亲这个词几近消失,我们不清楚邻居是谁是干什么的,不知道楼上楼下是哪里来的,这种陌生感让我们对他们有着天然的戒心,再也没有淳朴的乡里情了。
02 没有结局
以往读故事 ,在经历了七七八八、起起伏伏,总期待着一个结尾,想知道主人公的结局。但是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没有交代结局。
杨百顺(我还是习惯用最原始的名字称呼他)坐上开往他乡的火车后,又经历了什么没人知道;那个读了许多明清小时候下嫁杨家的大小姐,以后的日子怎样没人知道;剃头的老裴、赶大车的老马、教书的老汪都出现了又淡去了,不讲他们的故事了,我们也对他们抛之脑后,他们的后续又是什么呢?没人知道。
这就像,我远离了故土、离开了家乡,见到了新的人,老家的那些邻里街坊、恩师朋友也都随着家乡一起留在了身后,很少去想他们,偶尔得知了近况,也只是一阵唏嘘。
03 话
回到这本书的题眼上来——话。
一句顶一万句,有人说这本书里所有人都在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那个说一句能顶一万句的人,每个人都在寻找的路上。
我感觉,与其说是在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不如说是在寻找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是找一个能寄托自己内心的东西。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那个年代的中国普通百姓没有什么概念,大概轮廓也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生计苦苦劳作的人。
我基本没想过,他们也是有很多说不出来的内心的苦楚。一直以为他们的苦楚是看得见摸得着,今天有饭、明天没收入的苦,而不是这种心里空落落,没有具体事但是心里不痛快,想说什么不知从何说起的苦。
这里唯一的外国人“老詹”没有这种苦,因为他心里有信仰,内心不空。而普通的中国百姓们,却各有各的内心里的苦,很多人找了爱好来排解这种苦,所以我们看到里边的人有喜欢做木匠活的、有喜欢听戏的、有喜欢喊丧的,他们是在用不同形式来排解心中的无聊与寂寞。
这种苦,浩浩汤汤几千年,流转于中国普通劳苦大众之中。他们不会说,不会写,不会传达,只能默默承受、排解。
而刘震云,将这种苦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04 说说喜欢的几个人物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半部分,总觉得当时光流逝,到了几十年以后的故事差点劲。
巧玲
小时候的巧玲不爱说话,却骨子里有着一股倔强。说的话不多,却每句话都让人感动。当读到她被拐走的时候,一瞬间仿佛回到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心被揪着的感觉。所幸后来遇到的人家对她还不错,也庆幸当时拐孩子也只是买卖,没有故意伤害。
杨百顺
他喜虚不喜实,也有着一股执拗劲。换过许多工作、见过许多人、受了许多苦,但是对待人还是很真诚,对待出轨妻子留下的非亲生孩子,也很是疼爱。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大众,对生活有着不服输的劲,有时自私、有时冷漠,但骨子里的还是善良、真诚。
05 最后借书里一句话送给囿于困境的人们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