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一支红军队伍,未接到撤退命令,在敌后坚持作战到1947年》
引言:
1935年初,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空前的生死考验。为了掩护主力红军突出重围,一支400人的特殊队伍临危受命,奉命深入四川南部地区吸引敌军。他们从此与主力部队分离,独立作战。令人惊异的是,这支队伍一直坚持战斗到1947年,整整12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始终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依然在敌后坚持战斗。他们不知道红军主力已经胜利到达陕北,不知道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甚至不知道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他们只知道一个信念: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这支神秘的队伍,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是如何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坚持了12年之久?
一、临危受命的400勇士
1935年1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当时的形势极其严峻,国民党军队在后方紧追不舍,川军在前方层层设防。红军主力部队在长途跋涉中损失惨重,大量战士患上了疟疾和伤寒,部队的给养也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决定实施一项大胆的战略计划:派出一支精锐小分队深入四川南部,通过佯攻行动吸引敌军注意力,为主力部队突围创造有利条件。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凶险万分。
选拔这支特殊部队的工作由中央保卫局负责。当时的中央保卫局第五连虽然只剩下一百多人,但每一个战士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他们不仅作战经验丰富,而且政治觉悟很高。第五连连长李德山带领全连官兵主动请缨,表示愿意承担这项艰巨任务。
为了凑齐400人的编制,红三军团也抽调了大批精锐。军团长彭德怀亲自到各个连队挑选,每一个入选的战士都要经过严格审查。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素质,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过人的意志品质。
在组建过程中,这支特殊部队得到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他们配备了当时红军最好的捷克式机枪和驳壳枪,每个战士还额外携带了两倍于常规的弹药。这些装备将为他们日后的游击战提供重要保障。
1935年2月12日,在四川边境的一个小村庄里,这支特殊部队正式成立。他们被命名为"川南游击队",由六师政委徐策担任总指挥。为了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央军委特别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首先在泸州、宜宾一带发动佯攻,造成红军主力将向南进攻的假象;然后分散建立多个游击区,牵制更多敌军。
在出发前的动员大会上,周恩来亲自到场讲话。他向全体指战员说明了此行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红军主力能否突围成功,更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尽管没有人说出口,但所有人都清楚,这极可能是一次单程行动。
临行前,战士们按照惯例清点了行装。除了武器弹药外,每人还携带了一个月的干粮和必需的医疗用品。有些战士把自己的贵重物品和遗书交给了留下的同志,这些朴实的举动道出了他们的决心: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2月13日拂晓,川南游击队在晨雾中悄然出发,向着茫茫的四川南部山区进发。他们将在那里开始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征程。
二、深入川南的艰难岁月
川南游击队进入四川南部地区后,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他们采取"白天分散,晚上集中"的战术,白天化整为零,以小分队形式深入各个乡村,打探情报、发动群众;夜间则集中兵力,对敌军据点发动突袭。
1935年3月,游击队首次在泸州地区发起攻势。他们选择了位于泸州东北部的一个国民党军队据点作为突破口。这个据点驻扎着一个连的兵力,地形险要。游击队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出一支小分队在据点东面制造声势,吸引守军注意力,主力则从西面悄然突入,一举攻下据点,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补充弹药的来源。随后,游击队开始在泸州、宜宾一带频繁出没,对当地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发动突袭,造成了红军主力将在川南地区发起进攻的假象。
在活动过程中,游击队逐渐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建立了联系。这些农民武装大多是因为不堪地主豪绅压迫而组织起来的自卫队,他们对国民党统治十分不满。游击队帮助这些农民武装提高战斗技能,并与他们建立了统一战线。
到1935年5月,游击队在宜宾西部山区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场所。他们在根据地内建立了军事训练营,培训当地农民武装,扩大革命力量。同时,还成立了地方政权机构,实行减租减息,打击土豪劣绅,深得民心。
为了获得群众支持,游击队制定了严格的群众纪律。他们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秋毫无犯,甚至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缴获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在一次行动中,有战士发现了地主家藏的金银财宝,但他们没有私吞,而是全部登记造册,作为革命经费。这种高尚的革命品德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普遍尊重。
游击队还特别重视发展地下交通网络。他们在各个村寨都发展了交通员,建立了秘密联络点。这些交通员大多是当地的青年农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传递情报、运送物资。正是依靠这张严密的地下网络,游击队才能及时掌握敌情,避免损失。
到1935年底,游击队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川南地区。他们不仅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敌军,减轻了红军主力的压力,而且在当地扎下了根,建立了群众基础。尽管这时他们还不知道,红军主力已经突出重围,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
面对敌军的多次"清剿",游击队依靠群众支持和灵活机动的战术,不仅保存了实力,还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地方武装,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使革命火种在川南大地上稳固地扎下了根。
三、与组织失联后的艰苦岁月
1936年春,川南游击队与党中央的联系完全中断。最后一名联络员在返回途中遭遇敌军伏击,壮烈牺牲。此后,游击队陷入了长期的信息孤岛状态,不知外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也不清楚红军主力的具体位置。
面对与组织失联的严峻局面,游击队总指挥部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临时党委会,由徐策任书记,统一领导川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为了适应新形势,他们开始探索一套独特的游击战术体系。
在战术运用上,游击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不打"原则: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消耗战、不打大规模会战。他们将部队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每组15-20人,配备一挺轻机枪和若干步枪,机动性极强。这些小组采取"打了就走,散了再聚"的战术,让敌人疲于奔命。
为了获取外界信息,游击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情报网络。他们派出大量交通员,化装成商贩、算命先生等各种身份,深入城镇搜集情报。在泸州,他们甚至成功地在国民党军队机关内部安插了情报员,及时掌握敌军的部署和调动情况。
1937年底,游击队在宜宾西部山区建立了一所秘密军事训练学校。这所学校设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由几间茅草房改建而成。学校开设了军事理论、战术训练、政治教育等课程,为游击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许多当地农民武装的指战员也在这里接受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战斗能力。
游击队还十分重视发展地下党组织。他们在各个县区相继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大量党员。这些基层党组织成为领导当地革命斗争的核心力量。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许多地区建立了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打击土豪劣绅。
为了解决通信问题,游击队创建了一套独特的联络方式。他们在重要的山头设立了烽火台,利用狼烟传递信息。在夜间则使用火把打暗号,创造出一套完整的密码体系。这种原始但有效的通信方式,确保了各个游击区之间的联系畅通。
1938年初,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台印刷机。他们随即创办了一份油印小报《川南革命》,每月出版一期,介绍革命形势和斗争经验。这份小报在当地群众中秘密传阅,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工具。
尽管与组织失去联系,但游击队始终保持着革命队伍的本色。他们定期组织政治学习,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持党的政策。每逢重大节日,全体指战员都要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重申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1939年,游击队在群众中发现了一份残缺的《新华日报》,首次得知抗日战争爆发的消息。虽然信息不够完整,但他们立即调整了斗争策略,把打击亲日分子作为重要任务。这个时期,他们还在根据地区域内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点燃了川南人民的抗日热情。
四、坚持革命的生存智慧
1940年至1947年间,川南游击队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方式。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剿,还要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以及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威胁。
在经济上,游击队逐步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供给体系。他们在深山中开垦了大片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为了避免暴露,这些农田都分散在不同的山谷里,而且专门选择在树林掩映的地方耕种。游击队还在根据地建立了多个秘密农场,由地下党员和可靠群众负责经营。
1941年春,游击队在大山深处建立了一个简易兵工厂。这个兵工厂由几间茅草房组成,设备简陋,但能够修理枪支,制造简单的弹药。他们从缴获的武器中收集零件,甚至把坏掉的枪支改装成能用的武器。一些有经验的工匠还研制出了土制手榴弹,解决了武器弹药补给不足的问题。
医疗救护工作也是一个重大挑战。游击队中只有两名卫生员,医疗条件极其有限。他们大量收集民间草药,编写了一本《山地医疗手册》,记录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在当地老中医的帮助下,他们还建立了几个秘密药材种植基地,培育了大量药用植物。
为了解决服装问题,游击队组织妇女群众纺纱织布。她们利用深山中的野棉花和麻类植物作原料,采用传统的纺织技术制作衣物。到了1942年,游击队已经能够自己制作军装,虽然样式粗糙,但解决了部队的基本需求。
通信联络方面,游击队创造了多种独特的方法。他们在重要的交通要道设立了"歇脚亭",表面上是供路人休息的场所,实际上是情报传递的联络点。在一些关键地点,他们还设立了"标记树",用特殊的刻痕传递信息。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地避开敌人的侦查。
1943年的一场特大旱灾给游击队带来了严峻考验。他们组织群众修建水渠,开凿水井,建立了多个水源补给点。在山腰上,他们还建造了多个地下粮仓,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这些粮仓都经过特殊处理,能够防潮防虫,保证粮食长期储存。
教育培训工作从未间断。游击队在各个根据地建立了农民夜校,教群众认字读书。他们用自制的竹简和木板当做教具,在油灯下坚持授课。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战士还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教材,把革命道理融入到识字教育中。
1944年冬天,游击队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瘟疫。他们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在山上建立了临时医疗站。通过使用中草药和严格的隔离制度,最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这次经历促使他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卫生防疫制度,包括定期消毒、饮用水净化等措施。
到了1945年,游击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他们在各个游击区建立了秘密工场,能够制作生活必需品。一些技术能手甚至研制出了简单的照明设备,使用植物油作燃料,解决了夜间照明问题。这些自给自足的生存智慧,为游击队的持久战争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重返组织的曲折历程
1947年初,川南游击队获得了一条重要情报:解放军主力部队已经向川东地区挺进。这个消息让与组织失联多年的游击队看到了重新取得联系的希望。游击队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出多路交通员向川东方向突进,寻找解放军部队。
第一批交通员于1947年3月出发,共分为三个小组,每组三人,携带了详细的川南革命根据地情况报告。这些交通员化装成商贩,沿着不同路线向川东方向搜寻。第一组在途中遭遇敌人,全部牺牲;第二组因病中途返回;第三组在历经两个月的艰险跋涉后,终于在四川东部地区发现了解放军的踪迹。
1947年6月,游击队再次派出五个联络小组。这次他们改变策略,让每个小组都携带地下党员证明材料和川南革命斗争的详细报告。其中一个小组成功突破敌人封锁线,在重庆郊区与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这是游击队十二年来第一次与党组织建立正式联系。
得知游击队消息后,党中央立即派出联络员潜入川南。1947年8月,联络员终于到达游击队总部,带来了党中央的指示和全国革命形势的介绍。游击队由此开始了全面整编,按照新的形势调整战略部署。
为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游击队加大了对敌军后勤线的破坏力度。他们采取分散打击的方式,对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进行破坏。1947年下半年,仅在泸州至宜宾段就破坏了敌军运输线二十多处,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1948年春,游击队在宜宾地区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他们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攻克了敌军的三个据点,并趁势打通了与川东革命根据地的联系通道。这次战斗不仅获得了大量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与外界联系的通路。
随后,游击队开始按照党中央指示进行整编。他们将分散的游击队伍重新组织,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一些老战士被派往延安学习,补充了必要的军事政治知识。同时,游击队还吸收了大量年轻战士,使部队力量得到了显著加强。
1949年初,游击队在各个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动员工作。他们组织群众修筑工事,储备物资,为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做准备。在泸州、宜宾等地,地下党组织发动工人罢工,瘫痪了敌人的后勤供应系统。
1949年冬,游击队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发动了川南地区的最后一次战役。他们采取内外配合的战术,内部瓦解敌军防御体系,外部协助主力部队进攻。在这次战役中,游击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川南地区的解放进程。
当解放军主力部队进入川南时,游击队立即与之对接,主动接受改编。他们将多年积累的地方情报、地形资料等移交给解放军,并担任向导,带领解放军进入各个复杂地区。游击队的许多干部也被派往各地,协助建立新政权。至此,川南游击队完成了他们艰苦卓绝的革命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