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区通信中断,救援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中,科技的力量再次彰显——北斗短信应急服务和无人机基站的首次联合应用,为灾区通信保障和救援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科技与人性关怀的完美结合。
北斗短信:无信号下的“生命通道”
地震发生后,通信中断是救援工作面临的首要难题。传统的通信方式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中往往失灵,而这一次,北斗短信应急服务成为了灾区的“生命通道”。

北斗短信功能亮点:
(1)用户在没有信号覆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北斗卫星发送最多20个中文的短信,用于求救或报平安。
(2)短信可附带精准定位信息,定位精度高达10米,极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3)此次服务为日喀则市的19.2万用户免费开通,覆盖范围广,惠及更多灾区群众。

北斗短信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更是一种心理慰藉。在地震这样的灾难中,能够与外界取得联系,对受灾群众来说意味着希望和安全感。
无人机基站:打通“最后一公里”通信
除了北斗短信,无人机基站的应用也是此次救援的一大亮点。地震灾区往往地处偏远,地形复杂,传统通信车辆难以快速抵达。而无人机基站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技术特点:
(1)无人机基站属于系留式低空无人机,最大飞行高度200米,可携带15公斤的通信设备。
(2)升空后,信号覆盖范围可达半径5公里,同时支持200余个4G用户接入。
(3)通过卫星链路建立传输通道,不受地域限制,快速恢复通信。

1月7日晚,无人机基站抵达定日县曲洛乡,迅速打通了方圆5平方公里的移动通信信号,为灾区救援提供了实时信息支持。这也是西藏地区首次在地震救援中使用无人机基站,标志着应急通信技术的重大进步。
科技赋能救援:未来可期
此次地震救援中,北斗短信和无人机基站的应用,不仅展现了科技的力量,也为未来的灾害救援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灾害救援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例如,无人机可以搭载更多传感器,实时监测灾区环境;人工智能可以分析灾情数据,优化救援方案。
灾难无情,但科技有爱。北斗短信和无人机基站的联合应用,为地震灾区搭建了一条“生命线”,也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在灾害救援中的无限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将成为守护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