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我国为何同意将长白山天池划分一半给朝鲜?背后意义重大

猫爷进渔场 2024-11-30 13:47:1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与社会主义国家谈边界问题,比资本主义国家还要难!”

当年,在结束访朝之行时,刘少奇对随行记者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而这恰恰就是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人员的真实心情写照。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在处理边界问题时遇到了诸多困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既有强硬的手段,也有温和的手段。

就比如1962年的中朝边界问题谈判,我国便选择了“让步”,将长白山天池的一半划分给了朝鲜。

那么,当年我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显然,想要弄清楚这一切的答案,我们还要从中朝边界争议的源头开始讲起。

争议的由来

中朝是一对存续了上千年关系的邻国,而我们两国的边界问题,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间产生的。

如今,我们所了解的中朝边界主要诞生于明朝时期,在那时,两国就已经确定鸭绿江、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的界河。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界概念的模糊,大部分时候都处在“有边无界”的情况之下,因此尽管明朝确定了大致的中朝边界,但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依然含糊不清。

而在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位于鸭绿江和图们江发源地的长白山天池。

尽管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下游泾渭分明,两国边界明显,但是在长白山的两江江源地带,却河多水浅、源头不清。

再加上当时两国边民又经常越境往来,各民族相互交错,所以哪怕两国官方已经确定边界,但围绕着边界问题的纠纷依然时常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在那个时候,倒还没有多少朝鲜人声称长白山是他们的领土。

因为朝鲜王朝早期认定其发祥地为永兴,故而长白山一直被视为朝鲜的“域外之山”。

真正争议的发生,还要从清朝以后开始算起。

1712年,康熙皇帝派穆克登查勘中朝边界,最终将界碑立于长白山天池以南10余里的分水岭上。

所以,在这一时期,长白山实际上被确定为了中朝两国的界山,主峰被划归中国境内,最重要的长白山天池则被视为清王朝的发祥圣地,从而划入中国的版图。

但是,与此同时,朝鲜那边却开始蠢蠢欲动了。

在朝鲜英祖时期(1724年—1776年),为了增强朝鲜的民族凝聚力,朝鲜君臣反复讨论后决定把长白山称为朝鲜的“北岳”,以此作为兴王肇基之所,国家祀典之地。

后来,经过一百多年的祭祀活动,朝鲜国民实际上已经对长白山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于是,在1864年,朝鲜高宗称帝后,便将长白山作为朝鲜王朝的发祥地正式列入朝鲜祀典,在《朝鲜高宗实录》中,朝鲜官方首次出现“我国白头山”的表述。

自此,中朝两国的边界问题愈发清晰,自然地理和民族感情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着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将一切全部汇聚在了长白山的归属问题之上。

半个世纪的博弈

中朝两国的边境问题谈判开始于清朝末年。

彼时,清政府认为图们江的源头应该为江源地区南面的红丹水,而朝鲜方面则坚持认为是北面的红土山水。

为了解决分歧,两国曾相继在1885年和1887年展开了两次勘界谈判,期间随着外部压力的不断增大,清政府一度主动做出让步,提出将处于中间地带的石乙水作为图们江的源头,并以此划定中朝国界。

但是,面对清政府给出的十足诚意,当时的朝鲜方面仍然不觉满足,最后更是直接拒绝派出代表继续商谈,致使两国初次围绕边界问题展开的接触无果而终。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成为朝鲜的“保护国”,朝鲜的内政、外交均被日本揽入怀中,而中朝边界谈判也随之转变为中日谈判。

但,由于清廷的羸弱,这时的谈判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

最终,在1909年,中日两国达成《间岛条约》,虽然领土上确定了中朝“以图们江为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为界”。

看似清政府达成了最初的目标,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东北的路权、矿权和其他产权,损失极为惨重。

所以在日本侵略者影响下达成的这一协议,实际上对中朝两国来说都不能接受。

《间岛条约》的合法性自然饱受国际社会质疑,日本战败以后,中朝两国的边界问题也将重燃。

于此期间,长白山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以及日本侵略造成的边民迁徙,都使得中朝边境问题又比半个世纪以前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

再加上新中国刚刚成立,无论是确保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还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圈,稳定的邻里关系都对我们至关重要。

所以,此时如何妥善的处理中朝边界问题,就成为了新中国急需解决的一道考题。

1962年4月,邓小平在接见朝鲜驻华大使韩益洙时,谈到中朝两国的关系,他说道:“我们兄弟国家之间,本来不应该办外交,应该是内交。”

而“办内交、不办外交”这七个字,恰恰就是中国处理中朝边界问题的诀窍。

1962年10月,周总理与金日成在朝鲜平壤达成协议,双方签订《中朝边界条约》。

两年后,中朝两国又在北京签订《中朝边界议定书》,宣布完成对两国边境线的全部勘测,并达成共识。

自此,中朝两国边界问题彻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尽管根据目前我国公布的所有档案,关于这次边界谈判具体内容、过程及结果,我们无法了解全貌。

但是,根据韩国《中央日报》的独家新闻报道,以及韩国学者李钟奭在其专著《中朝关系(1945-2000)》中公布的一些资料。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沈志华教授,推测出了中朝两国这两份协议的内容,即:关于中朝双方有争议的天池和图们江江源地区的划界,条约和议定书规定将长白山天池划为两半,自长白山围绕天池一周其西北部分属于中国,东南部分属于朝鲜。

简而言之,就是原本属于我们的长白山主峰白头峰被划给了朝鲜,而原本位于我国境内长白山主峰以北的天池,则一半划给了朝鲜。

显然,根据沈志华教授的推断,中国在这场谈判当中,是做出了极大的让步了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结合历史背景来看,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礼让的背后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当中,朝鲜一直是与我们并肩作战的“好战友”,而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朝两国又曾一度携手抵御了美国的侵略。

从这两段历史经历来看,中朝两国是在战火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的。

更别提,我们还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所以,这种特殊的感情,就使得我们不能用寻常的“外交”视角去看待中朝两国关系。

例如,姬鹏飞老先生就曾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照顾双方对白头山的感情,以白头山为界,符合历史情况,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

换句话来说,在中朝友谊经历了数次的考验之后,与其无视朝鲜人民对长白山的感情,强行拒绝朝鲜的请求,导致分歧和矛盾愈发激化,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通过让出一半的形式,“共享”长白山天池,让其成为凝聚中朝两国友谊之湖。

而除了“照顾朝鲜人民的民族情感”之外,站在政治的角度上考量,彼时的朝鲜,也需要中国的这份支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朝鲜刚刚经历完内战,与南边的韩国也仅仅只达成了“停战协议”,威胁依然存在。

所以,对于那时候的朝鲜来说,必须要竭尽全力的让国民团结在一起。

而凝聚着无数朝鲜人民信仰的白头山,无疑就是最好的“药引”。

在朝鲜官方的记载中,抗战时期,金日成将军曾长期在长白山的密林中坚持抗日,为朝鲜的解放做出了非凡贡献,以至于他的儿子金正日,都是“在枪炮呼啸的激烈战场上作为朝鲜的男儿出生的”。

这是在朝鲜人尽皆知的传奇故事,也是朝鲜人民簇拥在金日成将军身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

而这一切成立的前提,显然就是长白山在朝鲜境内。

当然,面对中国主动的“礼让”,朝鲜也给出了自己的诚意。

例如在1964年8月,即中朝边界问题解决之后,朝鲜便答复中国外交部,同意中国船只通过图们江下游入海,并承诺为了彻底解决中国船只正常通过这段江面入海的问题,朝鲜将积极促进与苏联签署协定。

要知道,当时图们江出海口总计15公里的江面被朝苏两国共有,而中苏关系又十分紧张。

朝鲜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帮助中国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因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朝两国友谊的重要性:

“退让”只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参考资料:

最后的天朝-毛泽东,金日成与中朝关系_沈志华

0 阅读:0

猫爷进渔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