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空心菜的种植有着独特的讲究,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智慧。
一、选种及处理
空心菜的种类繁多,对于日本这样对品质和产量有较高要求的种植地来说,选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从众多的空心菜品种中,有一些脱颖而出,例如泰国空心菜(空梗1号)。这种空心菜的特点是茎中空节间长,叶片呈长卵形,它的藤蔓生长速度较快,在适宜的环境下,日生长长度可达10 - 15厘米。
相比之下,一些本地普通的空心菜品种,藤蔓日生长长度可能只有5 - 8厘米,在生长速度上就存在明显差距。选种时,要选择那些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饱满的种子含有的营养物质更多,发芽率更高。据实验数据显示,饱满种子在适宜温度(25 - 30℃)下,发芽率可高达90%以上,而不饱满种子的发芽率可能只有60 - 70%。
种子的处理也大有学问。首先,要对种子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杂质。然后进行浸种,一般可以用温水浸泡4 - 6小时。热水的温度如果过高,比如超过40℃,就会对种子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但如果温度过低,像低于20℃,则会使浸种时间延长,而且种子吸收的水分不足,发芽缓慢。
二、土壤湿度调控
土壤湿度对空心菜的生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空心菜是一种喜水喜湿的作物,但它对土壤湿度又有一个适宜的范围。在日本的一些空心菜种植园,土壤湿度保持在70% - 80%是较为理想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理解合适的土壤湿度。如果土壤湿度过低,比如低于50%,空心菜的叶片会开始发黄、发蔫,植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从根系的生长数据来看,正常湿度下,根系日生长长度能达到2 - 3毫米,而在低湿度下,根系可能出现生长停滞,日生长长度不足0.5毫米。
而如果土壤湿度过高,超过90%,则容易出现积水的现象。积水会导致土壤中氧气含量减少,空心菜根系会因缺氧而腐烂。据研究,积水24小时后,根系腐烂的比例可能会达到10%,48小时后,这个比例可能上升到30%。为了调控土壤湿度,在干燥时可以进行灌溉,一般采用滴灌的方式比较科学。滴灌可以精准控制水量,每次滴灌量根据土壤湿度情况而定,一般每株每次滴灌50 - 100毫升水。同时,在土壤湿度过高时,要通过排水系统及时排水,排水系统的坡度设计很关键,一般要保证水可以在0.5 - 1小时内排出种植区域。
三、防治病虫害
空心菜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在日本,常见的虫害有斜纹夜蛾、蚜虫等。
斜纹夜蛾的幼虫食量大,它们会对空心菜的叶片造成严重破坏。一头斜纹夜蛾幼虫,在3 - 5天的时间里,可以吃掉一片直径10厘米左右的空心菜叶片的50%以上。而蚜虫虽然个体较小,但它们会群居在空心菜的嫩梢、嫩叶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衰弱。据调查,蚜虫密度达到每株100头时,空心菜的叶片会有一定程度的畸形生长。
针对这些虫害,日本的种植者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一种比较环保的方式,例如释放赤眼蜂来防治斜纹夜蛾。赤眼蜂会将卵产在斜纹夜蛾的卵内,从而抑制斜纹夜蛾的繁殖。一般来说,每亩释放1万 - 2万头赤眼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斜纹夜蛾的种群数量。化学防治也是一种手段,但使用时要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并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安全间隔期使用。比如防治蚜虫时使用的吡虫啉,使用剂量按照说明一般每公顷用225 - 375克,在蚜虫初发期使用,安全间隔期为7 - 10天。
除了虫害,空心菜也会受到病害的影响,如白锈病。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部,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出现淡黄色的不规则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会变成凹陷的疱斑。在湿度较大、温度适宜(15 - 20℃)的环境下,白锈病传播速度非常快。据监测,在一周内,一个种植区域内未发病的空心菜可能被感染的株数会从10%上升到50%。防治白锈病可以使用甲霜灵锰锌等杀菌剂按照一定浓度进行喷雾防治。
在日本的空心菜种植中,从选种及处理、土壤湿度调控到防治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对待。这不仅是为了保证空心菜的品质和产量,更是对农业科学的一种尊重与传承,这种种植经验和管理模式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空心菜种植以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