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无数身影行色匆匆。有人望着高耸的写字楼,满心疲惫,却不知为何而忙;有人在灯红酒绿里穿梭,脸上挂着笑,内心却满是迷茫。我们好似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只顾追赶前方模糊的影子,却忘了问问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

人民日报:“人生无非就是,尽力做事、尽心做人、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所得所不得,皆不如心安理得。所有的最好,都不如刚刚好”。
尽力做事,是对自我价值的尊重与践行。记者柴静,在新闻领域始终怀揣着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她的话语如锐利的光,穿透社会的表象。柴静曾说:“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为了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面貌,她深入非典一线,不顾自身安危,去倾听医护人员的心声,记录那些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大众了解到疫情背后的艰辛与坚韧。
在报道环境污染问题时,她耗时一年多,自费百万,深入调查,制作出纪录片《穹顶之下》。从数据收集到实地走访,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她全部的心血,只为将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清晰地呈现给大众,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反观当下,不少从业者在工作中浑浑噩噩,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将工作视为获取报酬的简单途径,从未真正用心去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工作的价值。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提升能力的机会,更是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获得满足的可能。倘若没有全身心地的投入,又怎么可能把个人价值与工作目标深度融合,成就事业舞台上那个熠熠生辉的自己。
尽心做人,则关乎品德与修养,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 “仁” 的思想,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之人。他教导弟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推己及人、心怀他人。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能看到那些善良、真诚、有担当的人,他们用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收获真挚的情谊与他人的敬重。
与之相反,那些自私自利、精于算计之人,或许能在一时占到便宜,却终将因品行不端而被人疏远,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尽心做人,是用一颗真心,去温暖世界,也是为自己积攒福气,铺就一条更为宽广的人生道路。
然而,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面临得与失。“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获奖后声名大噪,各种荣誉与利益纷至沓来,但他并未被这些 “得” 冲昏头脑,依旧保持清醒,潜心创作。他坦然接受外界的赞誉,也继续扎根于文学的土壤,不断耕耘。
同样,当面对创作瓶颈、作品未达预期反响等 “失” 时,他也能淡然处之,不气馁、不抱怨。正如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得与失不过是人生常态,过分在意得失,只会徒增烦恼,人只有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在起伏的人生中,坚守内心的宁静。
“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智慧把握。运动员们为了在赛场上夺冠,平日里刻苦训练,挥洒无数汗水,这是 “争其必然”。他们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去争取胜利,为梦想全力以赴。但比赛结果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时即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如愿以偿。
此时,他们学会接受现实,调整心态,继续前行,这便是 “顺其自然”。生活中,我们努力争取升职机会、追求心仪之人,付出努力是必然,但结果如何,往往并非完全能由我们掌控。懂得在努力之后顺其自然,并非是放弃,而是在面对无常人生时,给自己留一份从容,不被结果所束缚,享受奋斗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生活里,我们总是渴望拥有最好的一切,可往往忽略了 “所有的最好,都不如刚刚好”。所谓 “刚刚好”,是一种契合自身实际情况,能让内心感到满足与安宁的状态。有些人盲目追求高收入、高地位,为此牺牲健康、忽略家庭,即便最终功成名就,却发现内心空虚。相反,有些人懂得根据自身能力与兴趣,选择一份虽平凡但热爱的工作,组建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他们所拥有的,或许不是世俗眼中最完美的,却是最适合自己的,是真正的 “刚刚好”。
当我们再度投身于生活的车水马龙,愿你我皆能觅得那份独属自己的 “刚刚好”。不再于茫茫人海中,盲目追逐那看似耀眼却遥不可及的虚幻荣光,而是静下心来,在日常琐碎里踏踏实实地尽力做事,在人际交往中真心实意地尽心做人。
面对得与失,怀揣坦然,不被欲望裹挟;权衡争取与顺应,运用智慧,不被困境所羁绊。去热忱拥抱那契合自身的刚刚好生活,让每一个平凡日子都熠熠生辉。这般,纵使前路困难重重、蜿蜒曲折,我们也能凭内心的安宁笃定,无畏前行,稳稳地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