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诛杀明朝使臣,朱元璋想灭掉日本,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

历史云烟 2018-10-08 17:05:03

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遣使者出使日本,日本怀良亲王杀使者五人并拘禁其他使者。朱元璋大怒欲发兵征伐,后被劝阻。那么,日本人为何如此大胆 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朱元璋意欲征伐,刘伯温劝阻又是为何?若出兵,大明军队胜算几成?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读事情的来龙去脉(第1-4条):

第一:日本天皇(怀良亲王)为何要杀明朝使臣?

答: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称帝后的朱元璋又陆续平定了国内的各方势力并统一中国。此时的朱元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军事实力也达到了空前强大。作为开国皇帝的他必然不会满足于此,毕竟古之帝王都有相互攀比相互超越之心。元朝忽必烈曾征伐日本但最终失败(事情前因后果第四条解说)。再加上东南沿海受倭寇骚扰,朱元璋作为大明朝开国皇帝自然产生征服四夷之野心。于是,朱元璋派遣使臣前往四方,一时间万国来朝。但是朱元璋派往日本国下发国书的使者却遇到了日本的一个刺头亲王,致使朱元璋的两个意图破灭:一来威吓日本使之主动认输,二来解决沿海地区倭寇的侵扰。日本亲王看完国书不仅没有顺从之意,而且果断大胆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脑袋!故而朱元璋决意征伐日本,但却受到了刘伯温的劝阻!

第二:刘伯温为何阻拦?

答:刘伯温熟读史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必然知道,历史上征讨日本的战争:元朝统一后,出于征服四方征服四夷的目的,当忽必烈听说东方小国日本对大元朝的冷漠态度后,也产生了征伐日本的决心。于是忽必烈征召江南水军和朝鲜水军,自朝鲜半岛南端出发征讨日本。结果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每当日本将要被打败时便会有台风来袭,如此遭遇两次之后,元朝军队的船只几乎全军覆没,也由此日本得以幸存并仇视中华地区。以至于几十年后大明朝的使臣前往日本时日本仍怀有敌意。刘伯温将原因讲给朱元璋听,朱元璋膨胀的内心开始回归理智,他再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告诉日本天皇元朝已经被灭,现在是大明朝的旨意。没想到日本天皇仍没有给朱元璋面子,拒不接受向明朝进贡。于是,恼怒的朱元璋发出战书,日本怀良亲王看过后很淡定的给朱元璋回了封信,其中有写到:“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看完信的朱元璋决定给日本点颜色。刘伯温看已无法阻挡,便于第二天递呈了一道关于灾民的奏折。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深知百姓苦难,看完奏折后决定放弃征伐以免劳民伤财。

第三:历史上有没有帝王前往征服日本?结果如何?

答:宋朝时中华文化发展至历史顶峰,作为十分推崇中华文化的日本与两宋的交流十分深入。两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学习的榜样。南宋灭亡时,日本“举国茹素”哀悼大宋的灭亡,足见日本的“中华情结”之深。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因“倭主不来朝贡”,造战船7000艘两次远日本,结果均被台风摧毁,也因此日本人将此风称为“神风”。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建立大明),但在日本人眼里大明已失去中华“正溯地位”。这便是后代史学家所言的:“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

第四:明太祖朱元璋想灭掉日本,胜算有几成?他心里有没有把握?

答: 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执掌“南朝”的怀良亲王通过治理使日本出现南强北弱局面,南朝大有一统南北之势,而杀明使回战书更使怀良亲王威名远播。而中国,自古以来主要应对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对于海战毫无经验。作为统领日本的怀良亲王,深知自己所处的优势:天时(海风、神风)、地利(海上岛国)、人和(国内威望、战胜元朝的信心)。

朱元璋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深知远征日本的弊端:对内,战后重建发展经济;对外,韬光养晦养精蓄锐。朱元璋放弃远征日本这一举动,一则战略眼光,一则实属无奈。

日本出现南强北弱局面,南朝大有一统南北之势。而杀明使、回战书,更使怀良亲王威名远播。而中国自古以来,主要应对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对于海战毫无经验。作为统领日本的怀良亲王,深知自己所处的优势:天时(海风、神风)、地利(海上岛国)、人和(国内威望、战胜元朝的信心)。

朱元璋,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深知远征日本的弊端:对内战后重建发展经济、对外韬光养晦养精蓄锐。朱元璋这一举动,一则战略眼光,一则实属无奈。

284 赞 踩 95评论

分享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