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3年,62岁的苏轼收到一张地狱级罚单,被贬海南儋州。搁别人早哭天抢地了,可他倒好,一到地头就发朋友圈: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意思是就算死在这荒蛮之地我也不怨,这趟冒险比这辈子去过的地方都刺激!
那时的海南啥样?瘴气弥漫、没几个人识字,妥妥的古代西伯利亚。可苏轼偏要在这搞事情:砍椰子树搭学堂,拉着黎族小孩教识字,没事还研究椰子壳做砚台、用草药给乡亲治病。别人被贬是流放,他倒像是来开荒岛生存直播的,把苦日子过成了沉浸式体验游戏。
从部级高官到种地农民,他把逆境活成逆袭爽文
要说苏轼的被贬履历,那真是一路向南不回头:44岁贬黄州,没俸禄就自己开荒种地,给自己起了个接地气的外号东坡居士,白天扛着锄头耕地,晚上就着月光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把种地生涯愣是过成了诗意vlog。
59岁贬惠州,别人愁眉苦脸,他倒发现了新大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天天炫荔枝就算了,还发明了烤羊脊骨——把羊骨头煮了再烤,撒点盐,吃得比烧烤摊还香,还写了篇猪肉颂教大家做东坡肉,妥妥的古代美食博主。
最绝的是62岁贬儋州,别人觉得他该消停了吧?他偏要开海南第一所学校,培养出当地第一个举人姜唐佐,走的时候还留了句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意思是“我这辈子没做亏心事,死了也能挺直腰杆”,这心态特别稳。
朋友圈只留真兄弟,塑料友情全拉黑
苏轼朋友不少,但真正能走心的就那几个。贬黄州时,以前那些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全消失了,只有佛印禅师没事给他寄偈语。有次苏轼写了首自夸的诗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直接回放屁,气得苏轼坐船过江去理论,结果佛印笑他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一个‘屁’就把你打过江了?这波互怼操作,比现在的损友互动还真实。
还有他弟苏辙,两人一辈子互相扶持。苏轼被贬,苏辙也跟着倒霉,但哥俩写信从不抱怨,反而互相打气。苏轼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辙回困穷举世谁相念,憔悴孤生只自怜,说是兄弟,更像彼此的精神支柱。
朋友不在多,懂你的人有两三个就够了。那些只会表面客气、没啥真心的,早被他从人生好友列表里拉黑了。
住茅屋吃糙米,他说这才是顶级简单生活
苏轼的生活哲学,总结起来就俩字:断舍离。在黄州,他规定自己每顿饭只吃一菜一饭,过年过节顶多再加俩菜,还美其名曰节饮食说。别人觉得他过得苦,他倒乐呵: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粗茶淡饭才是人间最好的美味。
黄州住破庙,惠州住茅屋,儋州住草棚。可他总能找出乐子:用椰壳做帽子,说东坡笠能遮太阳挡风雨;在破庙里摆上笔墨,说此地无京师纷扰,正可著书,把陋室变成了移动书房。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从来不在房子多大、钱有多少,而在能从一碗粥、一本书、一片月光里,品出生活的甜。
被骂消极避世?他的豁达从来不是躺平
有人说苏轼的豁达是逃避现实,可你看他被贬儋州,不是躲起来自怨自艾,而是开办学堂、治病救人,把文化带到了蛮荒之地;被贬黄州,不是抱怨命运不公,而是研究出一套逆境生存法则,连种地都能种出诗意。
他的豁达,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气。他不是不痛苦,只是懂得把痛苦酿成诗,把挫折变成成长的台阶。
苏轼的人生,给现代人打了个反焦虑”样
工作不顺、房贷车贷、人际关系复杂,动不动就想躺平。可看看苏轼,一辈子被贬三次,每次都能在绝境里开出花来,这才是真正的反焦虑大师。
他教会我们:顺境时别飘,逆境时别慌。住得了高楼大厦,也蹲得下田间地头;吃得了山珍海味,也咽得下粗茶淡饭。真正的通透,不是假装快乐,而是承认生活有苦,但依然能在苦里找糖吃。
下次觉得日子难了,想想苏轼:他62岁还在荒岛上办学校,我们这点小挫折算啥?把心放宽,把事看淡,像他一样,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毕竟,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快跑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活得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