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刘伯承走了,邓小平主持追悼会的时候眼泪打湿了衣襟,这事儿搁现在说起来好像挺正常,可实际上这里头藏着一段说不完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还真得从那个动荡的年代开始。
1958年那会儿,刘伯承被安排当了个战略小组组长,听着挺像回事,其实就是个闲职,整天在家里头也没啥事干,就琢磨着国家这事儿那事儿,看着老战友一个个出事,心里头跟针扎似的难受。
那时候陈毅还活着,经常来看他,两个老头子凑一块儿说说话,也算是个解闷的法子,可惜陈毅后来也走了,刘伯承这眼睛又看不见了,整天闷在屋里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邓小平被发配到江西的消息传来,刘伯承更是坐不住了,整天就惦记着这个老搭档,以前人们都说刘邓之间连个顿号都加不进去,这话一点不假,就算到了晚年神志不清的时候,这事儿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华国锋来看他那天,刘伯承倒是挺感激的,毕竟人家确实做了不少事,可他心里头最惦记的还是邓小平,就跟华国锋说了句实在话。
他说自己死后就一个愿望,必须得邓小平来主持追悼会,要是这事儿办不成,那就别把他葬在八宝山了,让儿子随便找个荒山野岭把他扔那儿得了。
这话传出去以后,全国上下都在议论,有人说这是刘伯承在给邓小平造势,要帮老搭档东山再起,这话说的也不算错,但更多的是一个老人对战友的牵挂。
到了1973年,刘伯承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躺在床上最惦记的就是邓小平的安危,总想着死前能再见老朋友一面,可这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等到1976年形势有了变化,刘伯承虽然身体已经不行了,但脑子还清楚,他知道国家需要邓小平,也知道邓小平一定能带领国家走出困境。
1986年10月16日那天,人民大会堂里来了三千多人,邓小平带着全家人第一个到,他先是给刘伯承鞠了三个躬,然后就站在那儿,看着老朋友的遗像发呆。
卓琳见了汪荣华就抱在一起哭,这场面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大家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两个老战友的告别,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按照刘伯承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向了太行山区和淮海战场,这些地方都是他和邓小平并肩作战的地方,也是他们革命友谊的见证。
邓小平写的那篇《悼伯承》,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悲痛,他女儿说这样的文章在父亲笔下实在是少见,可见这份情谊有多深。
其实邓小平为刘伯承做的远不止这些,1958年那次军委扩大会议上,要不是邓小平力保,刘伯承连政治局委员的位子都保不住。
到了1987年,军队终于正式为刘伯承平反,承认当年的批评是错误的,这事儿说起来容易,但中间经历了多少波折,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1992年,邓小平给《刘伯承传》题了字,这算是他给这段战友情画上的最后一个句号,也是对这份情谊最后的守护。
刘邓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