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上海城内飘着细雨,一则消息悄然传来 - 曾经活跃在银幕上的老艺术家李萌,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87岁。
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名字,如今对很多年轻观众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来说,李萌的离世却让人感慨万千。
"每次跟她聊起以前在片场的事,她就特别来劲。"一位老友回忆说。虽然晚年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但只要谈起当年在上影厂、长影厂拍戏的往事,这位老艺术家总能滔滔不绝地讲上许久,仿佛时光又回到了她最风华正茂的岁月。
从《姊姊妹妹站起来》到《党的女儿》,从《万水千山》到《花园街五号》,这些作品里都留下了她的倩影。特别是在《党的女儿》中饰演的"秀英"一角,她把一个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到坚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无数观众记住了这个名字。
得知李萌离世的消息后,圈内好友和老一辈影迷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缅怀。有人说:"她是那个年代最低调的实力派",也有人感叹:"又一位老艺术家离我们而去了。
如今已是2023年,距离李萌离世已整整4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生代们或许很难想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李萌这样的演员是如何用最朴实的表演打动观众的。
岁月总是无情,但艺术永远年轻。虽然她的名字正在被时代慢慢淡忘,但那些经典作品中,永远定格着她最美的容颜,最真的演技。
就像她在《党的女儿》中那句经典台词:"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
李萌用她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从默默无闻的上海姑娘,到万众瞩目的银幕红星,再到淡出江湖的平凡生活,她的人生起起落落,却始终保持着对表演艺术的那份真诚。
这,大概就是一个老艺术家最好的告别方式吧。
说起李萌的演艺之路,还真就是个偶然。要不是1950年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跟着老师去上海文化影片公司片场参观,可能就没有后来那个让观众熟悉的"李萌"了。
当时的她,还叫李芬,是江南大学有名的校花。年轻的她站在片场边,好奇地看着演员们在镜头前表演。殊不知,她专注的样子却吸引了导演黄佐临的目光。
"你有没有兴趣当演员?可以加入我们公司......"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李芬的人生轨迹。
说真的,在那个年代,能被黄佐临相中的姑娘可不多。这位执导过《假凤虚凰》《陈毅市长》的著名导演,可是出了名的慧眼识珠。
陪同的老师赶紧给她解释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李芬这才答应试试。
就这样,改名"李萌"的她,19岁就接到了处女作《姊姊妹妹站起来》的女一号。这部讲述她扮演的"大香"被骗入风尘又重获新生的故事,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热烈反响。
首次触电就能挑大梁,这姑娘的演技是真的扎实。
戏红人不红,这大概就是形容李萌最贴切的话了。1953年,她正式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了上影厂的一员。
要知道,当时的上影厂可是美女如云,有上官云珠的绝代风华,有王丹凤的风姿卓越。但李萌凭着清新脱俗的气质和过硬的演技,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有趣的是,李萌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美。在上影厂当家花旦的位置上,她只是默默琢磨演技。参演《有一家人家》时,她饰演的"萧琳"让观众看到了她细腻的表演功底。
这个来自上海普通家庭的姑娘,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演艺圈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没有大腕父母,没有显赫背景,单凭实力,她做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位置。
回头看看,那次片场的偶遇,简直就像是命运的安排。一个爱好艺术、能歌善舞的江南女孩,就这样踏上了演艺之路,并在这条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大概就是命运最奇妙的地方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怎样的惊喜。
说起李萌的感情经历,倒是颇有几分戏剧色彩。人们常说日久生情,她的第一段婚姻还真就是在上影厂拍戏时培养出来的。
那时候,比她大四岁的印质明也在上影厂工作。这位河北香河人不仅是个演员,还是个多面手,创作了《追》《红三角》等多部电视剧本。
两人因为工作常有接触,慢慢地,这份同行之情就变成了爱情。
都说演员和演员在一起最容易产生共鸣,他们果然也不例外。在《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铁道卫士》等作品中,印质明的表现可圈可点。
而李萌也是敬业认真,两人都在为梦想拼搏的路上互相扶持。
1955年,可以说是他们夫妻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两人双双被调入长影厂。要知道,长影厂可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当时可是风头无两。
在那里,李萌参演了《夏天的故事》《马兰花开》等作品,而印质明也有不少表现的机会。
但是,再美好的日子也抵不过时代的变迁。随着特殊时期的到来,他们的婚姻也经受了考验。最终,这对曾经的银幕伴侣还是分开了。
不过,生活总是充满惊喜。在李萌的人生第二幕,她遇到了音乐家毛德尧。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用他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李萌的心。
说来也巧,一个是演员,一个是音乐家,两人的结合倒是给李萌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即便到了晚年患上老年痴呆,毛德尧依然陪伴在她身边,不离不弃。
回顾李萌的两段婚姻,似乎也印证了一个道理: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妙。第一次,她和同行牵手,体验了聚少离多的艺术人生;第二次,她选择了一个能让她安心的港湾,过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从荧幕红星到贤妻良母,李萌的转变看似戏剧化,却又是那么自然。这大概就是她最后选择离开聚光灯的原因吧——因为她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不同的选择,而李萌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与其执着于过去,不如勇敢地开启新的篇章。这或许就是她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智慧。
说起李萌演艺生涯的最高光时刻,就不得不提1958年的那部《党的女儿》。在这部由长影厂制作、林农执导的经典影片中,李萌饰演的"秀英"虽然是个配角,却因为她的精湛演技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过电影的人都说,李萌把秀英从一个缺乏斗争经验的普通姑娘,到成长为一名坚强勇敢的战士这个过程,诠释得太到位了。
那种由内而外的转变,不是演技扎实真的演不出来。
这部戏让李萌一炮而红,之后她又接连出演了《万水千山》等作品。眼看着事业正要更上一层楼,谁知特殊时期的到来,让她的演艺道路戛然而止。
但人们常说,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1976年,春风再度吹遍大地,李萌重返演艺圈。只是这一次,她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转战幕后。
有人不理解:好端端的当红演员,怎么愿意躲到幕后去?其实啊,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沉淀,李萌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她看来,演戏不是人生的全部,幕后工作同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虽说转到幕后,但李萌并没有完全告别银幕。遇到喜欢的角色,她还是会露个脸,过过戏瘾。比如《大小伙子》《花园街五号》《陈秀华》这些作品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只不过这些作品的关注度,确实比不上她早期的那些代表作了。
随着年龄增长,加上演艺圈新人辈出,李萌也慢慢淡出了公众视线。但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她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回望李萌的演艺生涯,从默默无闻到一炮而红,从遭遇低谷到重新出发,再到最后选择退居幕后,每一步似乎都印证着那句老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她没有一直执着于追逐名利,而是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了退出。这份洒脱,这份智慧,或许正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应有的境界。
如今的年轻观众可能不太了解李萌,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用质朴的演技温暖了无数观众的心。这份艺术的真诚,才是最值得我们记住的吧。
说到底,李萌其实就是个普通上海女孩。1932年,她出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海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叫李芬的小姑娘日后会成为银幕上的一颗明星。
生在动荡年代,小李芬的童年说不上有多精彩。跟着父母东奔西走,居无定所是常态。但在父母的宠爱下,这个爱哼小调、喜欢跳舞的姑娘,倒也过得挺开心。
后来家里搬到了苏州,她在那里读完了中学。这姑娘是真有才,考上了苏州社会教育学院的艺术系,学的是声乐和舞蹈。
这一段求学经历,为她日后的演艺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有意思的是,当时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并入无锡江南大学后,李芬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校花。但这姑娘性子淡泊,从不因为自己长得好看就骄傲,该念书念书,该练功练功,这份踏实劲儿倒是一直保持到了后来。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专注学艺的江南女孩,竟因为一次偶然的片场参观,走上了演艺之路。从李芬到李萌,从普通学生到银幕红星,这背后既有机遇的眷顾,更有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现在回过头来看李萌的一生,从最初的平凡起点,到后来的精彩人生,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怀揣梦想,踏实前行,平凡人也能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那个曾经在苏州街头读书的小女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虽然她已经离开我们4年了,但她的故事,依然值得被后人铭记。
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坚守,什么叫追梦。
毕竟,不是每个校花都能成为实力派演员,也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本心。而李萌,做到了。
这大概就是她最了不起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