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狄小国——仇由国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7-22 00:59:50

仇由国,白狄小国。它是春秋后期白狄东迁后,在今山西盂县建立的地方政权之一,与之同时期建立的白狄政权有鲜虞国(中山国前身),鼓国,肥国,不过这些白狄政权发展到战国时期,只剩下中山国与代国(代国是由鼓肥等国灭亡后的遗族与本地人组建的)。

关于白狄,之前的文章里说过,白狄属于北狄的一支,另一是赤狄。白狄在晋国以西,秦国以北,例如晋文公重耳的母亲就是白狄,重耳逃难时,在母国住了十多年。

赤狄在晋国以东,赤狄中最强大的有六部,分别是潞氏、皋落氏、甲氏、留吁、瞍瞒、廧咎如。赤狄在春秋前中期异常强大,卫国与邢国就是被赤狄灭掉的,若不是齐桓公帮忙,并为卫国与邢国重新建都,这二国都活不到春秋后期。

春秋中期,晋国出台“和戎政策”,即以财宝换赤狄的土地,以此延缓赤狄对晋国的压力,待晋楚“弥兵”后,晋国前方没有压力,终空出手来收拾赤狄,赤狄六部在晋国的打击下,逐渐消亡。

至于白狄在山西以西过的也不怎么样,主要是秦国以秦穆公起,大规模征讨戎狄,白狄在秦国的压力下,向东边迁移,顺便与赤狄等部融和,学习中原制度,由部族进化到“国家”。

仇由国

《括地志辑校》云: “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山,亦名仇犹,夷狄之国也。”

仇由国为白狄所建,白狄为半游牧半农耕民族,本身战斗力较强,但人数较少,经济不及中原各国,所以选建国之地大多是地势险要的山谷之间、兵马难入之地。

进入春秋后期后,晋国各卿族内斗,只剩下智,韩,赵,魏四家,四家暂时无法吞掉对方,所以注意力就集中在外面。且当时晋国执政的是智家,名智伯遥。

智伯遥盯上了仇由国,但仇由国交通不通,信息闭塞,想直接攻打,必然要承受较大损失,所以智伯遥就筑了一口大钟,送给仇由国。

仇由国国君大喜,因仇由国很贫瘠。1988年考古工作者考查过仇由国都城,里面有大量的陶器,比如鬲,豆,盆,甑、罐等等,但几乎没有鬲,豆式样的青铜器。而且少量的青铜做成了铜镞与犁,镞是武器,犁是耕地的工具。

这样东西的样式与晋国出土的大多相同,说明仇由国也在与外交流,获得一些技术。但因仇由国本身贫穷与工艺落后,做不起大型青铜制品。

这样一来,面对智伯遥的送“钟”,仇由国国君必定大喜。

为此仇由国还修筑了路面,方便大钟进来。《吕氏春秋》载;“中山之国有厹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厹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这是讲仇由国国君为迎大钟,修了一条二匹马能并行的路,推平高岸填平深谷,以迎钟。

仇由国也有智者,大臣赤章蔓枝反对迎钟,说;“诗云: ‘唯则定国。我胡则以得是于智伯? 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赤章蔓枝认为智伯瑶为人贪心,不值得信任,一定是想攻占仇由,但由于道路艰难,所以设下此计。表面承诺我国,修好可容纳二轨通过的道路,便可迎钟,事实上,一旦道路修通,智伯瑶定会带领兵马攻城。

仇由国国君不听,并说;“大国赠送礼物,如果不接受是不礼貌的。”

赤章蔓枝不忍心看到国家因此遭遇劫难,于是又一次忠心劝谏。但国君思钟心切,对此置之不理。赤章蔓枝没办法,远走他乡再未回到故土。

果然,等钟到了后,智伯遥的军队也到了,仇由国国灭。

仇由国的传说

盂县有一条钟镇街,相传智伯遥灭掉仇由国后,将钟放在城门上,作为一种权威的象征,震慑当地人民。智氏灭亡后,这口大钟后来被愤怒的当地人民砸碎,埋于街下,经受着人们的踩踏,“钟镇街”由此得名。

另外,智氏大军进攻仇由国国都时,有一名仇由国将军殊死抵抗,将军战死后,人们把他战死的地方命名为“石大坪”,也称其为“折将坪”。至于仇由国国君因天灵盖受伤而亡,当地人将其战死的地方称为“天灵盖”。国君的爱妃———香妃也在国破家亡后,自沉腥河,从此,当地人改“腥”为“香”,名为香河,现今仍有以此命名的村庄———香河村。

关于第二段的传说,个人认为与北宋“折家将”混合了,另外北宋也有自己的笑话,因面对辽人金人,北宋南宋采取乌龟战法,时人嘲讽“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此笑话出于宋代笔记《可书》。

史料关于仇由国的记载极少,考古方面关于仇由国的信息也不多,相关方面只知道仇由国的国都依地势天险而建,国都面积不大,且无小城(内城),国都(盂县)内有大量的陶器与百枚刀币,这些刀币为“中山联盟各国所铸,属清一色狄刀。”

“刀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原型就是来源于工具“刀”,本身就是工具属性,比如汉字“质”,本义是“二斧头换一个贝壳”,其后工具属性被交换属性替代,刀币越做越小,越做越薄,就成了战国时期的那种钱币。

盂县内出现许多刀币,侧面说明仇由国与中山等白狄国家交流频繁,可能白狄存在以中山国为首的白狄国家联盟,只可惜仇由国灭亡太快,其它国家无法帮忙。

0 阅读: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