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由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千分制"考核指标想到的》

当一份长达数百页的考核细则需要基层工作人员逐项打分时,当"优秀"评定取决于0.5分的微小差距时,这种精心设计的"千分制"考核正在演变为新的形式主义困局。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案例折射出的,不仅是某项具体考核制度的异化,更是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制度性困境。

一、制度设计的"精致化陷阱"
现代管理学推崇的KPI考核体系,在公共部门异化成"指标迷宫"。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构建的11个大类、56项核心指标、238个细分项的考核体系,表面上看似实现了管理全覆盖,实则陷入了"帕金森定律"的怪圈——当行政命令不断分解指标时,机构必然自我膨胀。基层工作人员不得不将70%的精力用于制作台账报表,真正服务老人的时间被压缩至不足30%。
这种"制度精致主义"背后,是典型的"技术治理"崇拜。决策者迷信量化工具的客观公正性,却忽视了社会服务的复杂性和人文性。老年福利服务本应注重个体差异和情感关怀,但当所有服务行为都被转化为可计量的数据点时,那些无法量化的温度与质感正在悄然流失。
更可怕的是路径依赖形成的"考核刚性"。一旦某项考核指标获得上级认可,后续改进往往陷入"修修补补"的窠臼。就像那个著名的"钉子户"寓言,每个部门都在自己的领域竖起新的"考核铁丝网",最终编织成令基层窒息的密网。

二、形式主义的"蝴蝶效应"
这种考核异化正在引发系统性风险。某养老院为完成"服务对象满意度95%以上"的指标,采取预约限流措施,导致真实需求无法充分表达;为达成"活动参与率100%",工作人员不得不代老人签到,形成数据造假链条。这些看似微小的"对策",正在侵蚀公共服务的公信力根基。
在行政体系中,形式主义具有独特的"传染性"。当某个部门通过繁琐考核获得政绩认可时,其他单位纷纷效仿,导致全系统陷入恶性竞争。某区民政局曾统计,仅2022年各下属单位新增的考核指标就同比增长了67%,而实际服务质量提升幅度不足3%。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扼杀创新活力。某街道福利机构负责人坦言:"现在连给老人订制生日蛋糕都要先填写风险评估表,创新服务项目审批周期长达半年。"当大量精力消耗在应付考核上时,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性实践往往被边缘化。

三、破解困局的"破壁思维"
破解考核困局需要建立"动态减负"机制。深圳市某区试点"年度核心指标+弹性补充"模式,将考核指标控制在20项以内,同时设立"创新实践加分项",既保证基本服务质量,又为改革预留空间。这种"减法思维"反而激发了基层的创新活力,一年内涌现出17项便民服务新举措。
构建"多元共治"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成都市某养老服务中心引入服务对象、家属、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三维评价",考核权重中群众满意度占60%,专业评估占30%,行政考核仅占10%。这种模式有效避免了"自说自话"的考评弊端,群众投诉率同比下降42%。

建立"容错激励"的制度生态尤为关键。浙江省推行"考核误差容忍度"机制,对因创新尝试导致的指标偏差给予3-5%的容错空间,同时将"改革成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该政策实施后,基层干部主动申报的创新项目增加2.3倍,形成"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
站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维度审视,考核制度改革本质上是权力运行方式的深刻变革。当某市取消街道级考核指标后,社区工作者真正拥有了"喘息时间",他们利用节省下来的43%工作时间,培育出26个居民自治组织,解决了长期困扰社区的停车难、垃圾分类等问题。这个鲜活案例告诉我们:有时候"放手"才能"聚力"。
面对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需求,我们需要建立更具弹性的制度框架,构建"精准施策-过程管控-效果评估"的闭环系统。这不是简单的"删减指标",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管理精度"与"人文温度"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基层活力,让公共服务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