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华的《破地狱》票房再破纪录,这种反转,既让人想仰天长叹终于等到你,又让人忍不住暗搓搓地猜测:这位昔日票房毒药是吃了什么转运符吗?
要知道,黄子华可是被香港娱乐圈的风刀霜剑虐了大半生,眼下他成了票房神话,这背后绝对不止是运气。
先别急着拍手庆祝,咱们得从这部《破地狱》的冷门题材说起——殡葬行业。
这片子光听设定,似乎就带着一股子请君入瓮的味道:一个殡仪经纪人和喃呒师傅的故事,怎么看都不大像票房会友好的样子。
但如果你对香港电影稍有了解,就会发现,这种小人物、小行业的故事,正是港片最拿手的地方。
记得《喜剧之王》吗?
它拍了个跑龙套的酸甜苦辣;还有《食神》,一碗鱼蛋粉差点让人笑到掉眼泪。
黄子华的这部电影也差不多,用沉重的生死议题,把观众的笑点和泪点都玩得明明白白。
说白了,这才是真正的香港制造,又接地气,又拍脑门。
但别以为黄子华一开始就这么灵光。
不信你可以翻翻他早年的履历,保准会发现一长串堪比灾难片的票房记录。
他自己也常自嘲:我拍过的电影,票房数字比片名还短。
诸如《一蚊鸡保镖》这样的作品,连港片粉都看得直摇头,那些年,黄子华和票房毒药四个字几乎绑在了一起。
更惨的是,他拍电影的野心和他的惨淡票房形成了鲜明对比,每每收尾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有趣的是,黄子华并没有因此退场。
因为他始终有个舞台,那就是栋笃笑。
他的脱口秀,打从90年代起,就成了港人的一种集体情绪释放。
他不是单纯搞笑,而是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社会矛盾、人生荒诞全盘端上来。
笑完之后,观众多少都会想:他说的,不就是我吗?
这种洞察力,后来也成了黄子华拍电影的底气。
那为什么他早年的电影却频频扑街?
有人说,他的表演方式太话痨,普通观众消化不来;也有人觉得,他的创作过于本土化,没办法辐射更大的市场。
总之,早期的黄子华就像个跑错片场的说书人,故事没讲明白,观众自然不买账。
可黄子华偏偏是一根筋的性格,他没有急着去变,而是选择更长久的磨。
栋笃笑的舞台,就成了他观察观众的试验田。
他用一次次表演琢磨观众的情绪,慢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时间是个好东西,尤其对那些能熬得住的人来说。
终于,2022年的《还是觉得你最好》,让他从票房毒药的泥沼里彻底爬了出来。
这部电影讲的是家庭鸡毛蒜皮的故事,看似普通,却精准地戳中了观众的情感G点。
那些争吵、无奈与和解,像极了每个普通人的家长里短。
黄子华在这里不仅是个演员,更像是个情绪引导员,让观众笑着笑着就流了泪。
要说《还是觉得你最好》是他的翻身之作,那《毒舌律师》就是让他彻底坐稳了港片一哥的位置。
影片里,黄子华依旧用他的毒舌风格,把一个律师的尖锐和幽默结合得天衣无缝。
笑声背后,是对公义和法律的深刻拷问。
这部电影的成功,也证明了观众不只是需要娱乐,还需要被打动、被共鸣。
而黄子华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懂得把笑声和思考放在同一个剧场里,让人哭笑不得,又不得不想。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他的账。
有人说,黄子华的电影太香港了,换到别的地方未必行得通;还有人觉得,他的电影其实就是栋笃笑的延长版,台词好笑,但缺乏足够的影像魅力。
这些争议或许都有点道理,但你说,香港电影如果少了那股很香港的劲儿,还能算得上香港电影吗?
更重要的是,黄子华的故事背后,其实藏着香港电影的命运缩影。
从辉煌到衰落,再到如今的艰难复苏,港片经历过的低谷,黄子华几乎全程参与。
他用自己的坚持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就总能找到一个出口。
这份韧劲,让他从票房毒药变成了票房灵药,也让香港电影重新找到了久违的生机。
有人调侃,黄子华的神,不是因为他多超凡,而是因为他够凡人。
他的故事,是普通人能看懂的逆袭;他的电影,是普通人愿意买单的故事。
至于他未来会带来怎样的新作品?
估计也只有黄子华自己知道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舞台,他是不会轻易下的。
你呢?
你会不会为下一场黄子华式的凡人传奇买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