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我建议你跳楼,然后我和你妈跟着跳…

乌鸦谈影 2024-07-25 09:01:06

五年前,一部探访国外教育的纪录片,在中文互联网世界掀起了巨浪。

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2分,各种片段、金句刷屏互联网。

这就是周轶君导演的:《他乡的童年》

它刚开播时曾引起巨大争议,在「乌鸦电影」的评论区,至今还留着这样的高赞评论:

国情不同,不同的文化积累不同,注定了教育方式不一样。

值得思考,但不能模仿…

言下之意:人家的先进是人家的,我们的教育自有它的逻辑。

彼时,网上对“扫兴父母”“打压式教育”的讨论还不是主流,“内卷”还没有成为让人厌恶的词语…

但五年过去了,我相信很多人的观念在悄悄改变。

更多人开始追问:凭什么中国孩子从小就要吃这么多苦?

上周,这部纪录片的第二季开播,第一集似乎就在回应这种情绪…

不少网友惊呼:太窒息了!

《他乡的童年》(第二季)

新加坡,某商场内的补课中心。

一个5岁的小男孩,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脸疲惫地做着试卷上的加减法。

这是小学一年级要学习的知识,但孩子被家长送到这里,提前学习。

在补课中心,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尽管,很多孩子一点也不想做…

他们抓耳挠腮,极不耐烦,宁愿玩尺子,玩口罩,钻到桌子底下去…

还有个小学生,在书包里藏了一包色彩斑斓的小石头,课间拿出来开心地把玩。

没过多久,就被老师没收了。

老师指着其他拿出习题来做的孩子,批评他不抓紧时间:你看看别人在干嘛,你在干嘛…

孩子只好满脸失落地坐回座位…

网友评价: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有一股子社畜感了?

以上这一幕,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不陌生。

如果不点明是新加坡,相似的面孔,说着中文,大家很容易会以为,这就是在国内发生的。

有道是,有华人的地方,就离不开内卷。

新加坡人口75%是华人,卷的程度可想而知。

这里的小学,下午两点就放学了,也没什么作业,为的是让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但大多数华人父母,还是会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做大量的试题…

在中国,过去人们公认,高考一考定终身。现在,中考分流,很多地方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有机会读高中,学业压力大大提前…

而在新加坡,分流进一步提前到了小学。

一场“小六考试”,就能决定未来的职业发展…

可想而知,比起国内,新加坡的“卷”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网友锐评:身为孙燕姿粉丝,知道她为什么今年活动这么少了。因为她家孩子小六了。

事实上,竞争早在小六之前。

进什么小学、什么幼儿园,甚至出生在什么区,都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方向起作用。

冠侨,是南洋小学六年级学生。

父母出生在中国,移居新加坡后,成为当地科技和金融行业的高层。妈妈拥有博士学位,为孩子的教育也倾注了大量精力。

特别是为了上南洋小学这样的名校,全家人斥巨资几百万新币,买了学区房。

可就算买了学区房,也不一定能上,还要抽签。

冠侨妈妈回忆说:当时38个孩子里抽20个名额,冠侨是第十几个被抽中的,抽到的那一刻,我比自己高考都紧张,不由自主地尖叫起来…我记得没有选中的家长有的当场就哭了…

这相当于花了上千万抽彩票,谁能保持情绪稳定?

冠侨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他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刻苦,在各种竞赛获奖,钢琴也弹得好…

即便如此,妈妈还是觉得有瑕疵:毕竟不都是金牌…

但同时,你也分明看到,冠侨为此付出的代价:每天都被精确地安排,没有多少时间休息,更无法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而当华文家教老师给他做一对一作文辅导:基本结构应该如何,遇到什么场景,应该怎样描写,怎么修改句子…

谈不上自由发挥,甚至相当套路。

周轶君忍不住质疑:这样学中文,会不会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去感受这个语言?

老师回答:成绩是第一位的,中四考完后,就不会学中文了。

也就是说,考试一根指挥棒,要考的就有用、要学,不考的就没用、不学,兴趣、语言的美感和想象力,在这个游戏里,不重要。

我没想到,《他乡的童年》(第二季)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卷到极致的教育环境,让人如此不安,而我知道,这种现象在中国也普遍存在…

年轻的观众留言:补习班、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背作文模版…死去的记忆都来攻击我。

谁能想到,新加坡教育一直自诩是因材施教。

新加坡教育局宣称,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升学制度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分流到适合自己能力的通道。

但在家长心中,学校有排名,只有进好的学校才有好的未来,升学路就是一场设置了多重关卡的竞争。

卷不动的孩子,会享受藤条待遇,不愧是保留鞭刑的国家

新加坡的社会福利虽然比不上欧洲发达国家,但比起发展中国家,还是好了不少。比如90%的人可以住在政府建造的组屋里,普通人没有买房压力。

猛一看,新加坡人卷得好像有些没道理…

纪录片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解释——

1965年,新加坡独立,彼时,这里还是个小渔村,极度缺乏自然资源。

新加坡能不能作为一个国家长久地生存下去,一直是国人心头的问号。

国父李光耀相信,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这决定了新加坡政府的执政思路:不养闲人,每个人都以“才能”为基础得到他们应得的。你必须耕耘,才能得到福利。

遵循这样的理念,几十年间,新加坡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国际都市花园。

而这种成功也反过来强化了国民的信念:要生存,普通努力不够,要特别努力。

新加坡文化里,有一个词叫“怕输”,源于闽南话“惊输”,也就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落后就要挨打。

怕输,于是拼命卷,成为更有效率的人,这是在贫穷时代,危机意识之下,天然生成的对抗恐惧的积极人生态度。

但在如今和平富足的年代,这种文化的副作用日趋明显。

有数据显示,新加坡小学6年级儿童的近视率常年保持在65%,有超过7成的学子对失败极其恐惧。

202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约1/3的本地青少年出现了忧郁、焦虑和孤独等内化症状,其中以14岁到16岁的青少年尤为严重。

自杀,已经成为新加坡青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疯狂内卷导致的结果,无非是两种:离开这个国家,走不掉的,选择不生。

据《南华早报》报道,2018年新加坡有近3成的年轻人,正考虑在5年之内移民离开这里…

2023年,新加坡全国仅有3.5万名新生儿,生育率跌至0.97的历史最低位。

中国的现状,何其相似。

近些年,学生抑郁自杀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

图源微博@沸点娱乐

曾在中国任教的美国人,《江城》《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曾有一个观察:在中国,从小学开始,通过一系列不断的考试排名,孩子们就接受了应对失败和失望的训练。

中国孩子总是在经历挫败,无论卷到什么程度,心里总有个声音:你还不够好…

《头脑特工队2》里的焦焦,据说让东亚孩子集体破防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沈媛,讲述小时候学琴的经历:

几乎所有的琴童都会挨打,也经常被说,怎么这点压力也扛不住…

比如郎朗,比赛没有拿第一,爸爸会对他说:你应该去跳楼,你先跳,我和你妈跟着跳。

沈媛的父母也跟女儿说过类似的:你要是这次没拿第一,升学就完蛋了。

父母传递的焦虑,让沈媛长大后,每次参加演奏会,都觉得自己如果弹不好就会死。

她甚至会幻想出导师出现在观众席上,不断挑剔自己。

直到40岁时,她才鼓足勇气,对那个假想出来的人说:你走吧,我没有你也可以伟大。

沈媛说:8岁时挨的打,40岁才自愈,我们只是挫折教育中的幸存者。

而最近院线热映的《抓娃娃》,也被很多网友说是“中式恐怖”。

有钱父母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不择手段”:全家装穷让孩子吃苦,天天洗脑孩子要考名校,为进名校,可以牺牲孩子的梦想…

电影是辛辣讽刺,但我发现竟然有不少人认为:这孩子将来得感谢父母的苦心…

我们回到那个问题:凭什么中国孩子从小就要吃这么多苦?

或许往上溯源,我们和新加坡华人一样,祖辈们为了生存,吃了太多的苦,深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深信意志力需要磨炼…

上两代人以为掌握了人生的真谛,习惯了路径依赖,殊不知这些所谓的阅历经验,在变化莫测的时代浪潮中,显得微不足道…

到了今天,环境变了,成功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要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成为有趣的人。

显然,内卷的教育体系培养不出这样的人。

曾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互联网高管薛珏,就发现一个现象:新加坡的优等生确实很多,但好玩的人很少。

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去认真思考过。

她说:我觉得去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空间非常重要。否则你到选择大学的时候,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对这个很感兴趣,你选的课程大概率是因为我学得好,因为赚钱多,因为火热…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样的教育体系,最终会培养出精致利己的所谓“精英”。

卷出头的人很容易认为,这一切都是我的努力,是我应得的。

他不会与“手下败将”共情。

但真相不是这样。

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选拔机制并不完全公平,个人天赋、家庭差异,都在左右着一个人的发展。

一个人成为学霸,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在《他乡的童年》新加坡篇的结尾,周轶君带我们看了一所“全纳”幼儿园。

这里招生没有限制,不同年龄、肤色的孩子,还有30%的特殊孩子,比如听障孩子,在一起接受教育。

他们共同成长,他们之间有的,更多的是互相帮助,而不是彼此竞争。

起码,在这个窒息故事的结尾,有光明的另一面。

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他们会看见,这个世界不光有卓越的人,也有普通人,残缺的人…

看见彼此,尊重理解彼此,这才是人的世界,值得让它变得更好的世界。

这是除了书本知识之外,我们更需要让孩子懂得的。

0 阅读:0

乌鸦谈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