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总人口1.2亿,国土面积38万平方公里;中国14亿人口,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单从数字上看,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3倍左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同时也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房屋居住开始向上扩展,如一些大城市深圳、上海等地区,他们高楼危耸,直入云霄。
可是从数据看,明明日本的人口密度是我们的3倍,那么为何他们却能大范围的一户建,而很少选择建造楼房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一户建的盛行走进日本的街巷,尤其是在远离喧嚣都市的郊区,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一栋栋精致小巧的一户建,它们大多由木材搭建,两三层高,带有小巧的庭院,散发着浓郁的日式风情。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崇尚独立和私密,追求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从古时的和式住宅到如今的小户型,人们始终在追求个人空间和隐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立住宅,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寄托,代表着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家族传承的纽带。
许多日本家庭会将住宅代代相传,房屋本身也承载了家族的历史和记忆,进一步强化了一户建在日本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日本的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了其住宅结构的选择,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岛国,日本在建筑设计上格外注重抗震性能。
相比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低矮的一户建在地震中更具优势,无论是抗震设计还是逃生自救都更加便捷安全,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用木头造的房子,因为有弹性,更能抵抗地震的摇晃,最大限度的保护住家人的安全和财产。此外虽然日本的人口密度远高于中国,但其人口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少数几个大都市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为家庭自建房的发展提供了好机会。并且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居民可以永久使用土地,想怎么建房子就怎么建。
政府还出台了不少措施来支持“一户建”的兴起,比如提供便宜贷款和税收上的便利。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人们普遍收入不错,所以很多家庭都能承担得起盖房子的费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一开始买房子的费用可能不少,但长期来看,一户建在保养费和升值空间上,通常比公寓更划算。
一户建的室内设计智慧因为一户建的面积通常都不大,所以屋内的设计就体现的非常巧妙,在有限的空间内,日本设计师巧妙地安排各种功能区域,使每一寸空间都得到充分利用,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
步入一户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紧凑而功能齐全的玄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鞋柜、挂钩、镜子等收纳设施一应俱全,既节省空间又保持整洁。很多家庭把客厅和餐厅设计成开放式,不设太多隔断,这样可以让小空间看起来更开阔、亮堂。
许多家庭还会选择可折叠的餐桌和座椅,用餐后可以收起来,腾出更多活动空间,以适应不同的生活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的厨房面积虽然不大,但设计却十分精巧,设备齐全,收纳空间充足。“一字型”或“L型”的布局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墙面空间,将各种厨具和餐具收纳得井井有条。
很多卧室都设计了多功能空间,白天当客厅用,晚上把榻榻米铺开就能睡。床下空间通常被设计成储物区,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提高收纳效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的自家住宅中,庭院可是个亮点。即使是很小的空地,日本人也会精心设计成一个精致的庭院,种植花草树木,营造一个亲近自然的宁静空间。
庭院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也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享受自然之美的场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楼房模式的崛起与日本截然不同的是,中国选择了以楼房为主的住宅发展模式。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如同钢铁森林般耸立在城市中心,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城市景观。
这种住法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极高。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容纳人口,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高层住宅几乎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楼大厦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土地压力,为数以亿计的人口提供了安身之所。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的脚步明显加快。农村里很多人涌进城市,想抓住发展的机会,导致对住处的需求一下子变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种形势下,高层住宅快速解决了住房难题,大规模住宅小区建设能快速解决城市人口激增的住房需求。
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政府对土地使用拥有较强的管控能力。这种制度使得政府可以根据城市规划,集中建设大型住宅小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统筹规划公共资源的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从经济角度来看,高层住宅项目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开发模式,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吸引更多的开发商参与其中,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
一户建与楼房的比较日本的一户建和中国的楼房,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居住模式,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独立私密的居住环境,一户建很受欢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住户拥有独立的庭院和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装修和布置,享有更高的居住自由度和隐私保护。
此外一户建的抗震性能也相对较好,在地震多发的日本这是一项重要的安全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一户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的维护成本较高,与公寓不同,一户建的维护全部由业主承担,包括屋顶、外墙、庭院等,长期来看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还会造成交通不便,多数自建住宅区在郊区,离城里比较远,上下班得花不少时间,公交也赶不上城里方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大片的一户建,会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在城市里地价贵,这栋自建的房子占地方大,比那些高楼大厦的住法浪费了好多地。
中国的楼房模式则具有土地利用率高、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便利等优势。高楼大厦能在小块地面上住下更多人,而大住宅区一般设施完备,有购物、学校、医院等服务,生活方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统一管理物业,让居民住得更安心,日常维护也做得妥妥当当,不再担心后头的问题。
但是楼房也存在一些问题。私密性不强,邻居间互相影响挺常见。高层住宅里,声音很容易传到别人家去,统一的房子布局可能没法完全迎合每个人的特殊喜好等等一些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日住宅差异的深层原因除了上面的原因中日住宅差异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居住环境的品质和舒适度有更高的追求。一户建作为独立住宅,不仅符合日本传统文化,也更能满足日本人对隐私和个性化的需求。
而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为了满足大量人口的居住需求,更倾向于建设高层楼房,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降低建房成本。
另外不同的人口构成也带来了对住房的不同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老龄化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安静舒适的独宅中,一户建的位置和环境更符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而中国人口流动性大,“小区”模式更能适应这种需求,同时也能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结日本的一户建和中国的楼房,作为两种不同的居住模式,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事物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看是否合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来两国在住房方面的模式预计将趋向融合,共同目标是让人民享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无论是追求独立和私密的一户建,还是注重效率和便利的楼房,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多样化的居住模式出现,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美好的居住体验。
本文信源:和讯新闻《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5倍,为什么他们住的都是独栋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