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生成式学习”思维、双向驯化的过程,让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照见人性幽微的镜子、破解焦虑的密钥。
只有将AI主动融入工作和学习,把其转化为创新点,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才能在变革中找到职业发展的成长点。
近日,“某企业AI模型接管基础岗位”的新闻引发关注。当机器学习的浪潮裹挟着代码与算法汹涌而来,职场人既惊叹于它重塑世界的伟力,又惶恐于自己被拍在数字沙滩的命运。
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影响着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比如,在设计行业,智能办公系统能快速自动生成海量海报,而且精准匹配用户偏好。一名设计师说:“我学了20年美术,最后却要给AI当校对员。”
出现这种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当数字员工能快速生成执法文书,当医疗AI的阅片准确率超越主任医师,传统经验构筑的职业壁垒正在数字化浪潮中分崩离析。就像十九世纪的纺织工人面对蒸汽机的轰鸣,当代一些职场人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前,突然发现那些引以为傲的手艺,不过是人工智能眼中可复制的代码片段。
焦虑的深层意味,实则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终极追问。当AI能够在一些领域超越人类表现,甚至涉足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考等领域时,人们是否会沦为技术附庸?社交媒体上涌现的“AI速成班”,正是这种恐惧心理催生出的应对之举。像溺水者急迫想抓住浮木一般,“3个月转型AI工程师”等课程,成了部分职场人在技术浪潮中想找到立足之处的依靠。
在这场AI引发的变革中,有人主动拆解重组,在旧学与新知的碰撞中迸发创造的火花。一名插画师将AI生成的数百张草稿比作“创意的种子库”,从中挑选灵感的胚芽,再嫁接上人类独有的情感脉络。她的最新作品借助AI模拟千年风沙侵蚀的肌理,再亲手绘出飞天体与齿轮共舞的诗意,实现了人类创意与AI技术的巧妙融合。这种“生成式学习”思维、双向驯化的过程,让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照见人性幽微的镜子、破解焦虑的密钥。
实际上,AI带来的真正危机不在于技能迭代,而是思维方式的固化。只有将AI主动融入工作和学习,把其转化为创新点,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才能在变革中找到职业发展的成长点。
不过,这场智能革命也有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技术获取和应用能力上存在差异,技术普惠的背后是数字鸿沟。对此,一些地方推出“AI扫盲站”,群众可以学习用语音指令查询最新的惠民政策。技术人员特意保留了当地方言语料库,让智能终端不是悬浮的科技盆景。
面对AI浪潮,应有理性的认识。将“生成式学习”作为应对焦虑、把握机遇的有力武器,就有了适应技术变革的底气。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技术普惠,完善技术伦理规范,让AI技术成为撬动职业发展的新支点。
作者丨黄鹤权
编辑丨邱 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