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瑞安,一场看似普通却又耐人寻味的事件正在上演,这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形式主义那丑陋的面容。
在瑞安市锦湖实验小学沙河校区,有一个废弃的“警察叔叔信箱”,这本该是学生们吐露心声、寻求帮助的渠道。然而,它却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堆积着大量尘封的信件。这些信件可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涂鸦,而是多名小学生对一位杨老师体罚和同学霸凌现象的控诉。这些信件被默默堆积在那里,无人问津,仿佛学生们的痛苦和委屈都被这信箱一并吞噬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吗?设立信箱,看似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馈问题的途径,可实际上呢?信箱无人管理,信件无人查看,那信箱的存在不过是一块用来粉饰太平的遮羞布。学校对外可以宣称有这样一个渠道供学生发声,可在这背后,学生的权益却被完全忽视。
教育局在事件曝光后声称介入调查,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非要等到网友发现这个“秘密”之后才有所行动呢?在这之前,学校的管理、监督机制都在干什么?难道这些机制也只是形式上存在,如同那废弃的信箱一样,只是摆在那里做做样子吗?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学校还在强调目前没有发现类似情况,那这些堆积如山的信件难道是凭空捏造的吗?这就好比是掩耳盗铃,以为只要自己不去正视问题,问题就不存在了。
这起事件只是我国某些地方形式主义的一个小小缩影。在很多地方,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看似美好的举措,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变了味。各种意见箱、投诉渠道设立得风风火火,但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这不过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对外营造一种“我们很重视”的假象。
在这种形式主义的笼罩下,真正受伤害的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的声音被无情地掩埋在形式主义的尘埃之下。我们的教育机构本应是呵护孩子成长的摇篮,可不要让形式主义把这摇篮变成了禁锢孩子心灵的牢笼。
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在我们的工作和管理中,有多少是真正为了解决问题,又有多少是在走过场、做样子。别让形式主义再大行其道,让我们真正地去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吧!
学校只是在乎学生的成绩、升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