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男子殴打父亲致死被判13年”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事件的过程令人发指,云南大理的一名男子在饮酒之后,因妻子离家出走,便将怒火全部发泄在父亲身上,对其多次殴打,最终导致父亲颈椎骨折、头面部及四肢损伤,引发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一审被判故意伤害罪获刑13年,男子上诉后,二审维持原判。这一判决结果,看似是在法律程序内的正常裁定,但细细深究,却存在着诸多令人深思的争议点。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应该得到公正且严肃的对待。当我们将视线投向陌生人之间的伤害致死案件时,往往会发现,那些犯罪者大多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惩处,死刑在这类案件中并不罕见。因为对于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而言,暴力相向本身就带有极大的恶意,一旦造成死亡结果,法律往往会给予重判,以彰显对生命权的捍卫和对犯罪行为的威慑。
然而,在这起儿子殴打父亲致死的案件中,13年的刑期却让不少网友感到困惑和不满。从情感角度出发,父亲,作为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的至亲,理应得到子女的敬重和保护。可这位男子却对自己的父亲痛下毒手,这种违背人伦的行为,其恶劣程度在很多人看来并不亚于陌生人之间的恶意伤害。网友们不禁质疑,难道就因为是亲属关系,犯罪的性质就可以被轻判吗?
从法律条文来看,法官的判决确实是在法定量刑幅度内。但法律的目的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条文,更重要的是体现公平与正义。在这起案件中,犯罪者是在酒后情绪失控下实施的犯罪,或许这在法官量刑时被视为一个可以从轻考虑的因素。可是,这真的足以让他获得相较于陌生人伤害致死案件轻得多的刑罚吗?
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司法实践中,是否存在对亲属间犯罪的一种过度“体谅”?这种“体谅”在一些人眼中,似乎变成了对犯罪行为的变相纵容。毕竟,对于受害者父亲来说,他在生前可能因为亲情的羁绊,默默承受了儿子的诸多不当行为,而在他离世之后,犯罪者却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严惩,这如何能让大众信服?
在这个案件中,13年的刑期或许符合法律条文的规定,但在大众的道德评判和情感认知中,却似乎缺了些什么。司法的公正不仅要体现在对法律条文的严格遵守上,更要契合大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朴素认知。否则,长此以往,法律的权威性可能会在民众心中逐渐消解,人们对于司法公正的信任也将大打折扣。这起案件所引发的争议,应该成为司法界重新审视亲属间犯罪量刑标准的一个契机,避免类似的判决再次引发公众的不满和质疑。
有暴力倾向吧,他老婆才走的吧